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中国-东盟各国的双边贸易合作不断增加,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自2002年11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开始搭建以来,贸易总量迅速增长,贸易模式也发生了变化,逐渐由传统的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发展,产业内贸易指数呈现上升趋势,并以制成品产业内贸易为主,其产业内贸易指数不断上升这在一定程度上源于经济体内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相似性。产业内贸易通过对贸易国之间的经济成本进行调整,扩大区内贸易量,提高贸易各国的福利水平。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发展中国家逐渐摆脱依靠向发达国家出口初级产品为主的产业间贸易,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对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的现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能提高贸易参与国的贸易水平,交易的产品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不仅能优化双边的出口结构,对推动进一步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也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随着双边经济的飞速发展,以规模经济和差异化产品为主要特征的产业内贸易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发展趋势的今天,中国-东盟各国的经贸往来将更加紧密,贸易结构也将不断优化,贸易水平也将不断提高。二战以后,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出现了同类产品的大量交易,国际贸易理论有了新的一轮的发展,即对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大量出现,在回顾关于产业内贸易的一些理论的基础上,本文收集了中国-东盟从自由贸易区开始搭建以来的双边贸易数据,利用产业内贸易指数(G-L指数)对中国-东盟各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进行了分析,并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对影响双边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差异、国际直接投资以及经济一体化程度诸多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人均收入差异与产业内贸易发展呈负相关,国际直接投资和经济一体化程度与产业内贸易发展呈正相关关系.针对这一结论,为促进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