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贷配给作为一种金融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任何国家的信贷市场中都可能出现的一种不完善性。在20世纪50年代,信贷配给开始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但直到20世纪70、80年代以Stiglitz和Weiss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将不完全信息理论引入到信贷配给问题之后,才真正阐明了信贷配给的微观机理,形成严格的信贷配给理论。一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取决于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否顺畅。在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制下,商业银行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我国以商业银行为主导型的金融体系中,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主要取决于商业银行是否会根据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意图而调整信贷结构和信贷量以及其调整幅度的大小。由于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是以信贷渠道为主,因此商业银行的信贷配给行为自然会影响到央行的货币供给,并最终影响到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本文试图从我国现状论述、理论分析和数据实证论证三方面入手,对在1985-2009年期间信贷配给行为对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进行探讨,分析表明1985-1998年间信贷配给是以非均衡信贷配给为主,1998至今均衡信贷配给逐步增强。本文重点分析了非均衡信贷配给和均衡信贷配给阻碍银行信贷传导渠道的畅通,造成了货币政策效果非对称性的机理,并提出了减轻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配给程度、增强货币政策效果的建议。全文分为五章,第一章对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作了概述。在后金融危机下,研究银行信贷配给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更具有特别的意义,有助于理解我国信贷市场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有效措施强化货币政策的效果。然后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及信贷配给理论进行了论述,最后对本文的研究思路、内容安排作了说明。第二章以国内外信贷配给理论为基础,对我国银行信贷配给的特征进行了描述,分别是信贷集中度高和中小企业贷款难、局部信用膨胀和局部信用紧缩并存三个方面,然后分析我国信贷配给形成的原因,分别是利率管制、政策性信息的导向作用、金融法律的不完善、信贷管理制度的刚性约束以及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第三章阐述转轨时期信贷配给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机理。在借鉴西方信贷配给对宏观经济影响的相关文献基础上,着重从理论上研究我国的双重信贷配给在不同宏观经济条件下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第四章在前文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借鉴数量经济模型,运用我国宏观经济数据,对1998-2009年以来信贷配给程度变化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进行检验。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提出了减轻我国中小企业受到的信贷配给程度,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政策建议。这些建议包括提高信贷政策对商业银行信贷投放指导的有效性,完善相关金融法律制度,健全和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完善和创新银行经营管理体制和鼓励商业银行进行适度的金融创新。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研究商业银行信贷配给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机理,能有助于解决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不畅和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为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货币政策效果提供建议。但由于缺乏有效衡量信贷配给量的指标,笔者目前在本文中无法给出一个银行合理信贷配给的度量区间,这将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