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人物画传世的实物极少,而建造于唐代神龙二年(706)京畿地区懿德太子、章怀太子、永泰公主三座乾陵陪葬墓,经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发掘与修复,大量完整、清晰的墓室壁画重见天日,其绘制水准高超,艺术风格独特,堪称唐代绘画之经典,是佐证历史记载、认识唐代绘画技法与风格极好的视觉图像资源。笔者通过实地考察、历史文献考证、壁画作品比较、西域及境外绘画作品风格差异比较及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与分析等多种研究手段,紧紧围绕着壁画的造型法度、制作技法、色彩观念、艺风特点,特别是结合自身从事绘画创作和传统中国画教学的经验,对这三座墓的墓室壁画人物画技法与画风展开论述。 在对壁画造型法度的分析中,本文分门别类,列举了仕女贵妇、宫廷仪卫、男女内侍、宦官弄人、骑者射手等人物造型特点,以及面容、身姿、神态、头饰、服装、持物等具体的刻画方式。在构图章法上分析“经营位置”的布局特点,论证唐代画师依照主次分明、前后呼应、虚实互补、繁简相间、远近开合等艺术手法,将群体人物处理得合情合理、可观可赏的高超绘画技艺。 在用笔方面,以书画墨迹作对比,分析书法与绘画的关系。从秦至唐,书风由工向逸演变,而书风笔法的改变自然引发绘画线条的变化,“骨法用笔”体现在绘画与书法的相通与相融的关系中,顿挫提按的行书、草书笔法被引入绘画,线迹轻重徐疾、委婉圆劲而富于粗细变化,更具弹性张力的线条勾勒,宛若兰叶、莼菜条,似行云流水,古拙沉稳,使人物画更具灵动之姿。 在绘画起稿方面,着重例证粉本与正稿的关系。“粉本”作为传统绘画创作中的角色与作用,在出土的墓室壁画中得以清晰呈现。本文用墓室壁画与传世纸绢作品及敦煌藏经洞遗珍对比剖析唐代画师具体而繁复的作画过程。通过分析唐笔的形制与种类,阐释执笔方式与线性表达的关系,深入的解读和理解传统绘画技法。 通过分析唐人色彩体系和儒道佛三家的色彩观,以及与汉魏墓室壁画之比较,本文归纳了神龙年间墓室壁画的设色特征,符合墓室庄严肃穆的纪念性、皇家空间的私密性,展现了淡逸和谐的设色基调,以及皇室高贵雄放而不失宁静与安详的特殊用色观念。 本文还从古代美术教育机制分析入手,探讨唐代健全而有序的美术教育体系、稳固的师徒传习制度。墓室壁画服务对象的身份背景及社会历史现象是影响壁画创作内容与题材的主要因素,通过全方位的分析对三座墓的墓室壁画的创作者的身份与皇家画师、贵族高官画家及画工之间的关系做了梳理,并对壁画的创作者作了推断。 另外,本文还以古代尤其是唐人的艺术品评角度为依据,对这三座墓的墓室壁画做出分析。分析三墓壁画与早期的汉代墓室壁画、与同期的敦煌壁画,在艺术风格上的关联,主要从创作思想、创作题材、艺术表现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唐代神龙二年(706)京畿地区懿德太子、章怀太子、永泰公主三座乾陵陪葬墓壁画作品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特殊的地位,弥补了唐代绘画有确切纪年的传世实物遗存不足的缺憾。这些壁画不仅志标着唐代墓室壁画在神龙年间进入成熟期,而且完全可以认定其为最接近地面公共建筑中壁画水准的优秀作品,能直观的反映唐代绘画总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