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分七章。基本结构是:第一章是绪论。主要说明:本课题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的学术价值和意义;运用理论及方法;研究的思路及结构。第二章是中日同形异义汉字词性质、研究模式。主要究明中日同形异义汉字词性质、类型、建立研究的基本模式。第三章是中日同形异义汉字词演进历史。论述日本明治之前、明治时期、大正昭和前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四个时期中日同形异义汉字词历史存在及特点。第四章是中日同形异义汉字词差别存在形态。论述当代中日同形异义汉字词语义、语音、结构、语用的差别。第五章是中日同形异义汉字词接受和摄取因素。论述中日同形异义汉字词接受和摄取的各类社会性因素、途径、方式、方法等问题。第六章是中日同形异义汉字词学习与教学方略。论述理解与表达:中日同形异义汉字词学习偏误及纠正,这是从学习者的角度认识。同中求异:中日同形异义汉字词教学策略与曲径通幽:中日同形异义汉字词教学模式,这是从教师实施教学角度认识。第七章余论。指出本论文的创新点、需要延申思考的问题及对本课题研究未来的展望等。对中日同形异义汉字词研究的历史、现状进行深入探讨,从中理出需要解决的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找出研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方法。有关中日同形异义汉字词性质问题,虽然学术界已经有学者进行了讨论,但仍然语焉不详,论文从中日两国视角,确认中日同形异义汉字词的基本性质。明确了中日同形异义汉字词的基本性质就可以把握研究方向的正确性。由于对中日同形异义汉字词性质认识比较客观,因此能够比较科学地划分中日同形异义汉字词类型,使得中日同形异义汉字词的识别就变得准确、易行。研究中日同形异义汉字词系统演进历史,一方面是理清它的发展脉络,另一方面是为了观察中日同形异义汉字词所处不同历史阶段的基本特点。为把握中日同形异义汉字词各个历史阶段所呈现的形态奠定基础。当代中日同形异义汉字词研究模式建立是我们考虑的重点,更是我们研究的起点,也是作为构建的主要对象,是解剖麻雀、分析麻雀的典型范式。以建立当代中日同形异义汉字词研究模式为基础,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能够描写和说明它的复杂性,以及内在规律性。寻求中日同形异义汉字词差别存在形态。论述当代中日同形异义汉字词语义、语音、结构、语用的差别,力图弄清楚造成中日同形异义汉字词差别存在的机制要素。以往学者只是就中日同形异义汉字词进行平面分析,但很少有人对其接受和摄取因素进行研究,我们对中日同形异义汉字词接受和吸取因素进行论述,比如其社会性、教育性的追寻,是告诉人们,中日同形异义汉字词的接受和摄取不是偶然的,而是一种中华汉字文化传播的必然。此外,还有接受和摄取的方式、方法、途径等问题。从中日同形异义汉字词应用的角度研究,是对中日同形异义汉字词学习与教学方略的探究。既有对学习者的解惑,也有对教学者教学方略的思考,由此,进一步提升中日同形异义汉字词的实际应用价值。最后,所谓“余论”,既有对本文创新点的提示,也有对中日同形异义汉字词研究需要延展的思考,更有对中日同形异义汉字词未来研究的展望,希望读者可以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推进中日同形异义汉字词研究的历史进程。本论文的特点也比较明显:一是有不少内容属于自己的多年精心研究所得,不人云亦云,所以,许多看法有一定新意。二是强调中日同形异义汉字词研究的范畴性、体系性和完整性。每一个章节都是独立的中日同形异义汉字词研究理论范畴问题,合起来则是完整的范畴框架模型,互为逻辑支撑,互为关联而贯通。论述强调中日同形异义汉字词理论的逻辑性,科学性,不强行立新说,力求稳健。三是所引述的文献材料比较丰富,古今中外,多学科交叉,视野比较广阔,使得中日同形异义汉字词研究文献积累具有了一定的学术厚度。四是注意吸取学术界新成果、新观点,学术导向十分明确。近些年来,有关中日同形异义汉字词研究进展十分迅速,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从各个角度研究的成果不断涌现,新材料、新方法、新视野,令人目不暇接。笔者力图利用有利条件,多方收寻,深度挖掘,因而,对中日同形异义汉字词研究进展的脉络就有了一定的把握,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