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旨在系统分析目前国内外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感染菌种种类及感染好发部位。[方法]通过检索中英文数据库(PubMed、Metstr、Uptodate、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大医医学搜索),检索自建库至2017年2月期间公开发表的有关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真菌感染的中英文文献。根据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本研究的病例对照类型的文献,并对纳入文献进行NOS质量评价、提取各文献的研究特征。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算出各危险因素的合并效应量:比值比(OR)、95%可信区间(95%CI),结合P值,评估各危险因素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发生真菌感染的相关性,同时提取所纳入文献数据信息,分析真菌感染菌种种类及感染好发部位。[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0篇文献,其中4篇英文文献,6篇中文文献,累计病例组386例、对照组1216例。共涉及9项危险因素,各危险因素的合并OR[95%CI]、P 值分别为:①性别1 17[0.79,1.73]、P=0.43,②年龄 1.32[-2.15,4.79]、P=0.46,(③病程-3.88[-15.60,7.85]、P=0.52,④激素4.40[1.82,10.68]、P=0.001,⑤免疫抑制剂 2.07[1.17,3.69]、P=0.01,⑥抗生素 11.17[7.06,17.66]、P<0.00001,⑦低蛋白血症1.87[0.16,21.86]、P=0.62,⑧CRP -8.95[-43.88,25.97]、P=0.62,⑨SLEDAI 3.26[0.46,6.06]、P=0.02。感染菌种构成比为:白念珠菌46.6%、热带念珠菌8.7%、光滑念珠菌6.3%、克柔念珠菌4.4%、曲霉菌10.8%、新型隐球菌14.5%、其他8.7%;感染部位几率比为:口腔40.3%、下呼吸道(肺)32.4%、胃肠道7.3%、泌尿生殖道5.1%、血液2.2%、中枢神经系统5.4%、骨髓0.2%、皮肤5.7%、其他 1.4%。[结论]1.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真菌感染的确定危险因素为抗生素的使用,而激素、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以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评分(SLEDAI)三因素其结果分别与激素使用剂量、研究人群地区来源有关。(1)当激素用量在高于小剂量界限(≥15mg/d,≥45mg/d)时,其是危险因素,而大剂量的激素冲击并不是危险因素。(2)免疫抑制剂和SLEDAI因素与地区有关,在美洲人群为危险因素,而在亚洲人群为非危险因素。2.性别、年龄、病程、低蛋白血症及CRP并非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3.就真菌感染菌种种类及好发部位而言,最常见的前三位菌种是白念珠菌(46.6%)、新型隐球菌(14.5%)、曲霉菌(10.8%),感染好发部位依次为口腔(40.3%)、肺部(32.4%)、胃肠道(7.3%),而皮肤(5.7%)、中枢神经系统(5.4%)和泌尿生殖系统(5.1%)感染几率相对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