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伊始,我国外汇储备开始从“短缺”逐步走向“过剩”,其增长速度之快令人瞠目!巨额的外汇储备既不同于亚当·斯密眼中的“国民财富”,也并非民间所认为的“老百姓的血汗钱”,更不同于重商主义观认为的贸易顺差所带来的国家财富。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的长期堆积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从积极的角度解读,它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外贸易增长强劲,以及大量引进外资以弥补国内资本不足的必然结果;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我国经济结构乃至全球经济结构失衡,以及发达国家主导的货币体系等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为厘清外汇储备的来源,本文从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和举借外债是我国债务性外汇储备的主要来源;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顺差是我国债权性外汇储备的主要来源。而一直以来并逐步演进的外汇管理制度框架,则是将这些来源最终形成储备的制度性基础。本文的主旨在于探讨我国外汇储备的合理区间。那么外汇储备的规模究竟多少才算合理?考虑到外汇储备在经济运行中所扮演的不同功能,本文引用了外汇储备需求层次概念,并认为国家对外汇储备需求偏好具有一定顺序,当储备规模不足时将会优先满足较高层次的储备需求,然后依次满足层次较低的储备需求,不同需求层次之间也可能存在重复或替代。因此本文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引用了Agarwal模型,并对模型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进行了修正,通过加上模型没有考虑的外汇储备需求规模,得出我国外汇储备的静态规模(区间上限)。动态规模则并非各层次需求的简单加总,而是考虑了需求层次间的替代性和重复性,剔除之后得出外汇储备的动态规模(区间下限)。通过对我国外汇储备合理区间的实证分析,文章得出的结论是,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已经超过了合理区间,巨额储备既掣肘了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扭曲了货币供给结构,同时也带来了本币升值的压力和国内流动性过剩等后果。在目前我国外汇管理制度的框架内,应当以“藏汇于民”作为我国外汇储备分散的首选,包括鼓励民间用汇、实施“走出去战略”、设立国际板等方针。同时依托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契机,在人民币国际化战略进程的不同阶段进行相应的政策倾斜,以主动的姿态缓解我国外汇储备的过度积累。最后,针对外汇储备不同层次的需求,本文给出了一个外汇储备层次性管理的框架安排,以期优化我国外汇储备的管理,同时与我国外汇储备多元化管理目标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