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文化阐释诗学的缘起".从"文化"和"阐释"两条线索,回溯了詹姆逊文化阐释诗学的历史环境和学理背景.在世界范围的文化转向、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路向、美国文艺批评的现实中,詹姆逊建构了一种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文化学;在现代解释学的文理论、中世纪基督教经典阐释体系、现实对解释的需要中,詹姆逊建构了一种马克思主义的文本阐释学.这样,詹姆逊就以文化研究和解释学的方法,为历史与文本建立了联系.第二部分"文化阐释诗学的路径".在历史和文本的联系中,论文梳理了詹姆逊文化阐释诗学的路径.首先,詹姆逊将历史视为其文化阐释诗学的终极视域,认为一切文学文化文本,只有放置在总体性的历史之中,才能得到更好地说明.但这一历史本身又不是明晰可见的,作为结构性的总体,它是一种"不在场"的"在场".一方面,作为"缺场的原因"、不可见的"真实界",它只能以"文本"的形式被我们接近,因而对历史的探究只能通过文本来进行;但另一方面,历史又不是文本,它从根本上说是"非再现"、"非叙事"的,是种必然性的经验,由多种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所决定.其次,詹姆逊将文本视为其文化阐释诗学的核心,把以"不在场"方式"在场"的历史内化在了文本的形式-结构当中,将文本视为一种社会象征行为的叙事.作为一种社会象征行为的叙事,文本以象征的方式既遮蔽又反映了历史.对历史的遮蔽,透露出它的意识形态性,作为一种"遏制策略",它将人们企图解决社会历史矛盾的欲望压抑到了无意识的深层;对历史的反映,透露出它的乌托邦性质,作为一种对"集体统一体"的渴望,它是对人类历史必然性的一种预期.这样,文学文化文本就既是意识形态的又是乌托邦的.前者以显文本的形态在文本中存在,后者以"政治无意识"的形态而成为一种潜文本.文化阐释诗学的重要功能就是阐释这一"潜文本",以期在政治实践中发挥作用.最后,詹姆逊打通了历史与文本,形成自己的文化阐释系统:三个同心圆.(1)狭义的政治历史视域.文本并不经历"解释"而被看作一种象征性行为,是对现实矛盾的一种想象性解决;(2)社会、阶级的视域.文本得到辩证改造,被解作一个集体或阶级的"意识形态素";(3)最宽泛意义上的历史视域.意识形态素在整个复杂的生产方式序列中找到它们的位置,并在"文化革命"中体现历史这一终极视域.第三部分"文化阐释诗学的方法论意义".在文化研究的语境中,詹姆逊把历史作为一个结构性总体内置于文本的形式-结构当中,实现了历史与文本的贯通.一方面,使文学艺术回归了社会历史的本源;另一方面,也保持了文学艺术的审美特性;在解释学的语境中,詹姆逊将文本视为一个主客体相统一的存在来阐释,在"前理解"和"解释的循环"的应用中体现了深切的问题意识和对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