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本与同心圆——詹姆逊文化阐释诗学路径初探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文化阐释诗学的缘起".从"文化"和"阐释"两条线索,回溯了詹姆逊文化阐释诗学的历史环境和学理背景.在世界范围的文化转向、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路向、美国文艺批评的现实中,詹姆逊建构了一种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文化学;在现代解释学的文理论、中世纪基督教经典阐释体系、现实对解释的需要中,詹姆逊建构了一种马克思主义的文本阐释学.这样,詹姆逊就以文化研究和解释学的方法,为历史与文本建立了联系.第二部分"文化阐释诗学的路径".在历史和文本的联系中,论文梳理了詹姆逊文化阐释诗学的路径.首先,詹姆逊将历史视为其文化阐释诗学的终极视域,认为一切文学文化文本,只有放置在总体性的历史之中,才能得到更好地说明.但这一历史本身又不是明晰可见的,作为结构性的总体,它是一种"不在场"的"在场".一方面,作为"缺场的原因"、不可见的"真实界",它只能以"文本"的形式被我们接近,因而对历史的探究只能通过文本来进行;但另一方面,历史又不是文本,它从根本上说是"非再现"、"非叙事"的,是种必然性的经验,由多种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所决定.其次,詹姆逊将文本视为其文化阐释诗学的核心,把以"不在场"方式"在场"的历史内化在了文本的形式-结构当中,将文本视为一种社会象征行为的叙事.作为一种社会象征行为的叙事,文本以象征的方式既遮蔽又反映了历史.对历史的遮蔽,透露出它的意识形态性,作为一种"遏制策略",它将人们企图解决社会历史矛盾的欲望压抑到了无意识的深层;对历史的反映,透露出它的乌托邦性质,作为一种对"集体统一体"的渴望,它是对人类历史必然性的一种预期.这样,文学文化文本就既是意识形态的又是乌托邦的.前者以显文本的形态在文本中存在,后者以"政治无意识"的形态而成为一种潜文本.文化阐释诗学的重要功能就是阐释这一"潜文本",以期在政治实践中发挥作用.最后,詹姆逊打通了历史与文本,形成自己的文化阐释系统:三个同心圆.(1)狭义的政治历史视域.文本并不经历"解释"而被看作一种象征性行为,是对现实矛盾的一种想象性解决;(2)社会、阶级的视域.文本得到辩证改造,被解作一个集体或阶级的"意识形态素";(3)最宽泛意义上的历史视域.意识形态素在整个复杂的生产方式序列中找到它们的位置,并在"文化革命"中体现历史这一终极视域.第三部分"文化阐释诗学的方法论意义".在文化研究的语境中,詹姆逊把历史作为一个结构性总体内置于文本的形式-结构当中,实现了历史与文本的贯通.一方面,使文学艺术回归了社会历史的本源;另一方面,也保持了文学艺术的审美特性;在解释学的语境中,詹姆逊将文本视为一个主客体相统一的存在来阐释,在"前理解"和"解释的循环"的应用中体现了深切的问题意识和对话意识.
其他文献
传媒文学批评是近几年流行的一种新的文学批评形式,它指由大众传媒主导并在大众传媒展开的文学批评。本文尝试对这一新的批评形式进行分析,讨论传媒文学批评与传统文学批评的
唐代泛舟诗是指描写唐代文人乘舟在江、溪、湖泊、池塘等水域进行游赏娱乐审美活动的一类诗作。本文主要从审美意蕴与文化意蕴两个角度对其进行研究。  第一章研究泛舟活动
随着现代都市及消费文化的蓬勃发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出现了都市小说创作繁荣的景象,特别是以"新生代"作家为代表的一类作品对都市生活及此背景下都市人精神状态的书写,
韦縠《才调集》作为现存规模最大的唐人选唐诗选本,文学与文献价值不言而喻,因而备受关注,随之产生了诸多批注本。这些批注本为解读《才调集》提供方便的同时,也能使读者从中看出
该论文的目的是探讨支撑20世纪中国左翼文学观念的理论预设,分析构成左翼文学话语的思想光谱,以此考察在全球化的当下历史语境之中,左翼文学带给我们的启示.首先讨论"阶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