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夫妻传播率及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对2000年1月-2016年8月发现的现住址为六安市且在六安市疾控机构登记、随访的、有固定配偶的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及其配偶进行随访观察,将上述符合条件的调查对象纳入观察队列,观察开始时间为先证者感染HIV确后与阴性配偶同居日期,结束时间为2016年12月31日?结局变量为观察期间研究对象HIV抗体阳转?首次检测夫妻为双阳,除按常规上报国家数据库,开展流调及随访外,调查夫妻间传播方向,确定先证者。单阳家庭的阴性配偶,与感染者一起每6个月随访一次。所有调查的原始数据使用EpiData3.1软件双录入,建立数据库,计量资料如年龄等,计算?x±S,并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计算传播率等,进行χ~2检验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取a=0.05作为统计学检验水准。结果(1)先证者确诊前单阳家庭夫妻间HIV传播率为传播率19.48%(45/231)。男传女传播率21.56%(36/167),女传男传播率14.06%(9/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20,P=0.233)。(2)先证者确诊后配偶间HIV传播率0.39/100人年(2/507.7),累积传播率1.08%(2/186)。明显低于确诊前的传播率(χ~2=35.714,P<0.001)。(3)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先证者夫妻间HIV传播率为0(0/199),未接受抗病毒治疗者为2.99%(2/67)。男性阳转率0.95/100人年(2/209.5),累积传播率3.64%(2/55);女性阳转率为0。(4)单因素分析发现,夫妻间HIV传播与观察终止时CD4水平、观察开始及观察终止时病毒载量水平、确诊时年龄、确诊前性行为频次有统计学关联。多因素分析显示,确诊前性行为频次高是危险因素,频次越高,风险越大。(5)先证者按性别分析,男性单因素分析显示观察终止时CD4水平、确证时及观察终止时病毒载量水平、确证时年龄、确证前性行为频次与夫妻间HIV传播有统计学关联。多因素分析显示,确证前性行为频次高是独立危险因素,确证时病毒载量水平<300 copy/mL是保护因素。女性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显示,观察终止时病毒载量<300copy/mL保护因素。。结论(1)近几年HIV配偶间传播率明显下降。(2)HIV先证者确诊前,夫妻间HIV累积传播率较高。确诊后采取干预措施,传播率仅是前者的1/23,提示干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3)早期发现是预防艾滋病的最有效措施之一。(4)对单阳家庭的HIV感染者尽早开展抗病毒治疗,可减少HIV夫妻传播风险。(5)先证者确诊前,男传女的传播率高于女传男;确诊后则相反,女传男的传播率高于男传女。(6)男女先证者将HIV传给配偶的影响因素不尽相同,CD4水平、病毒载量、性行为频次、确诊时年龄是男性先证者传播HIV的影响因素;病毒载量是女性先证者传播HIV的影响因素。提示在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