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秧歌是根植于华夏民族悠久的农耕文化,是一种乡土味十足的民间艺术。胶州秧歌作为中国北方山东秧歌的一大代表,承载了胶东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及胶州人民浓郁的人文情怀。2006年,胶州秧歌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民间文化艺术表演形式,胶州秧歌有着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意义,逐渐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小戏秧歌是胶州秧歌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研究表明,胶州秧歌起始于“小调秧歌”,后演变为“小戏秧歌”,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戏秧歌在时代的变迁中,经过了形成、变革、竞争、繁荣等四个不同时期,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看,胶州小戏秧歌的发展自始至终处于一种相对自然的状态,笔者认为这种自然状态的形成正是由于它缺乏正面的、积极的、向上的导向性,不管是一种语言还是一种文化,没有正确的导向性就会使其面临自生自灭的危险境地。因此,想要抓住胶州秧歌的根,使其今后能够在“根”深蒂固的基础上,发展的枝繁叶茂,对小戏秧歌的研究就至关重要。经过多次的实地走访调研,笔者发现,秧歌活动并未因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而消亡,它仍存活于当下的乡镇民众文化生活中。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现代娱乐形式的多样化,胶州秧歌的表现空间渐趋狭小。同时,民间对小戏的关注和重视程度也在慢慢减弱。在娱乐文化日趋丰富的今日,如何传承小戏秧歌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成为摆在每位舞蹈工作者面前的现实问题。本文旨在通过相关的文献资料对胶州小戏秧歌的渊源及发展演变进行系统梳理,并以小戏剧目《拉磨》为例对胶州小戏秧歌的艺术表现语言及表演程式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最后,从“变”与“不变”两个层面对小戏秧歌的继承与保护提出了可行性建议。以此为国内舞蹈专业院校的胶州秧歌教学与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并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一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