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市河岸带土地利用格局与景观设计研究

来源 :安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ngyu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应用3S技术,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及结合实地勘查,以河道宽10倍作为河岸带范围比较分析了马鞍山市建成区4条河流(慈湖河、采石河、雨山河、永丰河)河岸带土地空间特性及景观格局;调查了永丰河河岸带滨水绿地植被组成;探讨了视觉效应在河岸带绿化中的应用以及生态环境相关理论;归纳总结城市河岸带绿地景观的类型、空间构成、植被要素、种植方式和造景艺术以及河岸带绿地设计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对马鞍山市区河岸带重新规划的思路并以采石河为例对其做出概念设计。(1)选用马鞍山2008年拍摄的1:8000航空影像图进行配准处理。根据野外调查的结果,结合搜集的资料以及卫片的判读,将马鞍山市建成区河岸带划分成:道路、建筑、绿地、农田、水域、其它这6种土地利用类型,分析了河岸带土地空间特性及景观格局。结果表明:该市河岸带比重大,占建成区的20.73%,总体上以建筑及农田用地类景观为主,两者的斑块平均面积大;绿地景观比例小、尤其是滨水绿地少,未见自然的河岸植被带,河岸带的生态功能弱。比较4条河岸带景观,位于近郊的河岸带景观丰富度及均匀性均高于市区河流、优势度低于市区河流。作者建议在适当增加河岸带的绿地面积的同时更应该提高滨水绿化率,可参照永丰河的绿化水平,将河岸带绿地率增加至7%左右,同时提高滨水绿化率至6%以上。(2)永丰河滨水绿地群落调查,共设置了35个样方,结果表明:滨水绿地主要树种59种,乔木中出现频率>10%的有香樟、垂柳、紫叶李、三角枫、垂丝海棠、广玉兰;灌木以绣线菊、迎春花、金银花、海桐、桂花为主。该滨水绿地植被群落组成表现出种群单一、结构简单的特征。(3)通过对城市河岸带绿地景观多元性的研究,总结了河岸带景观视觉效应以及生态环境效益的影响因子;并将河岸带绿地划分为:沿水型、夹水型、环水型三大类型;探讨了河岸带绿地5大空间构成体系:生态空间、景观空间、公共空间、文化空间、经济空间;指出河岸带绿地根据河岸的距离将植被划分为:亲水植被、近水植被、远水植被三类;归纳了河岸带绿地的三种设计模式:生态过渡型绿地设计模式、景观廊道型绿地设计模式、亲水型绿地设计模式。(4)通过马鞍山建成区河岸带的现状特征到研究区域绿地建设的优劣势分析,认为:马鞍山市建成区河岸带绿地建设以雨山湖为核心,结合雨山河、永丰河、慈湖河、采石河等河岸带绿地以及各类公园、街头绿地,共同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本文对建成区河岸带绿体进行了总体规划,提出“二轴一圈”的格局,将4条河流河岸带绿地巧妙联系。
其他文献
本文以樟树为研究对象,使用微型光纤光谱仪EPP2000-UVN-SR测定叶片和冠层光谱反射率,同步进行主要生理生化参量的测定,探讨基于地面光谱特征的生理生化参量的遥感提取,本研究
为了阐明在黑暗条件下小黑杨(P. simonii×P. nigra)叶片蛋白质组的变化,本研究以分别进行了1天、3天、7天黑暗处理的小黑杨叶片为材料,利用shotgun技术以及基于质谱的label-fr
真菌杀虫剂具有效费比高、安全性好、能够发挥持续控制效果并且易于人工培养等优点,但存在受环境影响较大、杀虫效果慢和效果不稳定等弱点,因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
本研究通过直肠B超技术监测了经过两种同期发情处理(CIDR+PG+PMSG和PG)的9头吉林梅花鹿发情周期卵泡动态发育情况,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比较了不同的同期发情处理组梅花鹿血清FSH、
采用溶液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铜浓度下苏柳172 (Salix jiangsuensis CLJ-172)和垂柳(Salix babylonica Linn)的生长和部分生理指标的变化,以及苏柳172和垂柳对铜的吸收动力
赤霉素(Gibberellins,简称GAs)是高等植物体内极为重要的生长调节剂,能影响植物整个生命周期中的生长和发育过程,特别是在林木木材形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GAs的生物合成是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