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环境变化时,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可能再次进入水体,成为水质的次生污染源,对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本文分析测定了渭河陕西段5个国控断面近岸表层沉积物及剖面沉积物中Cd、Pb、Cr、Zn、Cu、Ni六种重金属元素的水平及垂直分布特征。并对沉积物的pH值、有机质、粒度分布等理化性质进行了分析。运用BCR连续分级提取法对其进行了逐级提取,并分析了剖面沉积物中的酸挥发性硫化物(AVS)和同步提取重金属(SEM)的含量。在此基础上,对渭河近岸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空间分布、赋存形态、来源、迁移及其累积规律进行了研究,并采用基于重金属总量、重金属形态和AVS/SEM三个体系的不同方法对研究区域内的重金属污染水平及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探讨了不同评价体系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对应关系。
分析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Zn、Pb在整个河段都有富集,Cd在耿镇桥富集比较明显,其它各元素的含量基本上都保持在自然背景水平。有机质、Cu、Pb、Cr、Ni和Zn的含量在垂直分布上基本都是随深度增加而增加,说明早期沉积物中这几种重金属富集现象更为严重。除Cd外,沉积物中主要金属元素含量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
通过对垂直向不同层面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和沉积物粒径进行相关分析,获得了不同采样点位沉积物的粒度分布规律及不同粒级中重金属的粒度效应。渭河沉积物主要以细颗粒为主,并且重金属的含量同时受沉积物有机质含量和粒度效应的影响。
应用BCR逐级提取方法对沉积物剖面样品中重金属(Cu、Pb、Cr、Ni、Zn、Cd)赋存形态的研究结果表明,Cd主要以酸提取态存在(大于50%),铜、铅、铬、镍、锌残渣态所占比重均高于60%;重金属总可提取态(酸提取态、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所占比例与重金属总量呈正相关性,这表明人为输入的重金属主要以可提取态的形式存在,这可能是重金属总量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的内在原因。
采用基于三种不同评价体系的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对渭河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分析探讨了不同评价方法的优劣,针对其中一些评价方法的不足提出了改进建议,并根据不同的需要为今后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设计了几套综合评价方案。综合不同评价体系对渭河沉积物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耿镇桥断面Cd潜在生态风险中等,其它各断面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