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及目的:胃癌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的第4位,病死率居恶性肿瘤的第2位。在我国,胃癌的发生率与病死率均居恶性肿瘤前2位。胃癌的预后差,手术、放射治疗、化学治疗效果有限,迫切需要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从肿瘤的恶性转化和肿瘤发展的分子遗传学来看,胃癌是一种获得性的多阶段的基因病,它的生长、侵袭、凋亡与基因相关。目前基因治疗肿瘤的方式主要为自杀基因治疗、抑癌基因治疗、反义基因治疗、免疫基因治疗,以及在单一基因治疗策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联合基因治疗。胃癌的基因治疗中,自杀基因是研究较多的一类抗肿瘤基因,如自杀基因CD/5-FC、HSV-TK/GCV系统具有强大的杀伤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RNA干扰,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在转录水平上的基因阻断技术,是一种双链RNA (double-stranded RNA,dsRNA)分子在mRNA水平上关闭相应序列基因的表达或使其沉默的过程,也就是序列特异性的转录后基因沉默(post transcriptional gene silencing, PTGS)。研究表明,VEGF的RNA干扰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血管生成的策略。肿瘤的发生是复杂的多因素、多步骤、涉及多基因事件发生的过程,针对单一环节的转基因治疗常常不能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近十年来,人们开始把目光转向联合基因治疗。所谓肿瘤联合基因治疗是指几种不同目的基因之间、目的基因与化疗药物、放射线及生物反应修饰剂之间联合应用以求获得更佳的抗肿瘤效果,同时尽可能地降低对机体产生的毒副作用。研究显示,联合基因治疗存在协同效应,能够增强对肿瘤的杀伤作用。为了探索更有效的胃癌基因治疗体系,我们在pcDNA3.1(-)-CV-yCDglyTK骨架基础上,将来自pGenesil-shVEGF的U6-shRNA表达框亚克隆至该骨架载体上,旨在通过联合两种作用机制的不同基因治疗体系,获得更有效的杀伤胃癌细胞的方法,为胃癌的基因治疗提供新策略。方法:以磷酸钙纳米颗粒为载体,介导pcDNA3.1(-) Null, pGenesil-shRNA, pcDNA3.1(-)-CV-yCDglyTK, pcDNA3.1(-)-shVEGF /yCDglyTK转染胃癌细胞SGC7901,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报告基因GFP表达情况,结合流式细胞技术测定转染效率;RT-PCR检测细胞中yCDglyTK及VEGFmRNA的表达情况;Western-blot分析yCDglyTK及VEGF蛋白的改变;MTT法检测5-FC对转染细胞的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1、磷酸钙纳米颗粒成功介导4种质粒转染SGC7901细胞,转染效率约54%;2、转染pcDNA3.1(-)-CV-yCDglyTK组及pCDNA3.1(-)-shVEGF/yCDglyTK组SGC7901细胞有yCDglyTK mRNA及相关蛋白表达,对照组及其余两组细胞无该基因的表达;转染pGenesil-shVEGF组及pcDNA3.1(-)-shVEGF/yCDglyTK质粒组SGC7901细胞VEGF表达受抑制,相对于内参P-actin的表达量,前者为0.36±0.04,后者为0.41±0.04,与对照组的0.66±0.05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3、MTT法检测结果显示pcDNA3.1(-)-CV-yCDglyTK组及pcDNA3.1(-)-shVEGF/yCDglyTK组细胞生长均明显受抑,相对于转染pcDNA3.1(-)-CV-yCDglyTK质粒组,pcDNA3.1(-)-shVEGF/ yCDglyTK组对5-FC有更高的敏感性(P<0.05)。4、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SGC7901组、pcDNA3.1(-) Null组,pGenesil-shVEGF组,pcDNA3.1(-)-CV-yCDglyTK组,pcDNA3.1(-)-shVEGF/yCDglyTK组凋亡率分别为:(3.24±0.40)%、(4.56±0.71)%、(21.6±1.11)%、(56.2±2.59)%、(67.9±4.78)%,联合质粒组凋亡率显著高于其余4组(P<0.05)。结论:1、磷酸钙纳米颗粒可成功介导pcDNA3.1(-) Null,pGenesil-shVEGF, pcDNA3.1(-)-CV-yCDglyTK,pcDNA3.1(-)-shVEGF/yCDglyTK等四种质粒转染SGC7901细胞;2、联合基因治疗体系pcDNA3.1(-)-shVEGF/yCDglyTK可有效抑制SGC7901细胞VEGF的表达。3、联合基因治疗体系pcDNA3.1(-)-shVEGF/yCDglyTK可有效地抑制SGC7901细胞的增殖,其作用要强于单独的RAN干扰或自杀基因,提示融合自杀基因与VEGF干扰质粒间存在协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