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建立皮肤神经活检的方法学,确定我实验室表皮神经纤维密度的正常参考值。2、研究周围神经病变时皮肤神经病理的改变,比较表皮神经纤维密度与临床表现、神经电生理及腓肠神经活检结果的一致性。3、研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时皮肤神经病理的改变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相关危险因素。4、研究痛性周围神经病变时皮肤神经病理的改变及探讨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1、招募10名健康志愿者,分别取大小腿皮肤,进行蛋白基因产物9.5(protein gene product 9.5,PGP9.5)、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peptide,VIP)、P物质(substance P,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generelated protein,CGRP)的免疫组化染色,计算表皮神经纤维密度(intra-epidermalnerve fiber density,IENFD)的正常参考值,明确真皮神经丛及皮肤附属器的神经支配,确定VIP、SP、CGRP阳性纤维的分布和数量。2、对65例周围神经病病人行皮肤神经活检,进行PGP9.5及各种神经肽的免疫组化染色,计算INEFD,并观察神经纤维形态。对每例病人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查体和感觉体征严重程度评分。其中57例患者做常规肌电图及神经传导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NCV)检查,40例做皮肤交感反射(skinsympathetic response,SSR)检查,18例行腓肠神经活检,对这些检查结果的一致性进行分析。3、分析26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皮肤神经病理改变的特点,探讨IENFD与病程及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相关性。4、对27例痛性周围神经病病人进行临床特点分析,比较疼痛及无痛患者IENFD及SP、CGRP阳性神经纤维数目的改变。结果1、用PGP9.5标记神经纤维,可见正常人表皮、真皮及皮肤附属器有丰富的神经纤维支配。我实验室IENDF正常值:大腿为21.44±2.73根/mm,小腿为15.44±2.20根/mm,与国外各实验室正常值相近似;大腿比小腿的表皮神经纤维密度约高40%。VIP阳性纤维表达于立毛肌、汗腺腺泡及导管;SP及CGRP阳性纤维分布于表皮及真皮层神经丛,神经纤细,数量少;CGRP阳性纤维多于SP阳性纤维。2、周围神经病病人与健康志愿者相比,大小腿IENFD均有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5例病人中,50例(76.9%)出现IENFD的异常,24例伴神经形态的改变;SCV异常者47.4%,SSR异常者62.5%。在小纤维神经病病人中,IENFD异常61.3%,SSR异常38.9%。在有大纤维受累的病人中,IENFD异常91.2%,SCV异常79.4%。小腿IENFD下降的严重程度与临床感觉症状评分相一致,与SCV异常相一致。腓肠神经总有髓纤维密度及大、小有髓纤维密度与小腿IENFD均高度相关(r=0.576、0.560、0.524,P=0.020、0.024、0.037)。3、糖尿病病人小腿IENFD与病程负相关(r=-0.517,P=0.346),与血糖无相关性(r=-0.223,P=0.346),与糖化血红蛋白无相关性(r=-0.227,P=0.588)。糖耐量异常及糖尿病病人可在周围神经症状之前出现IENFD的下降。4、小腿IENFD在疼痛组病人(6.54±6.51根/mm)及无疼痛组病人(8.54±6.09根/mm)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SP阳性纤维在疼痛组(2.18±2.30根/4.5mm)较无疼痛组(5.23±4.00根/4.5mm)显著减低(P<0.05):CGRP阳性纤维在疼痛组病人(12.56±8.48根/mm)较无疼痛组(21.04±10.33根/mm)显著减低(P<0.05)。结论1、皮肤神经活检简单安全,PGP9.5免疫组化染色计算IENFD方法可靠。SP、CGRP及VIP阳性纤维有不同的分布,可用于不同类型神经纤维的鉴别。2、皮肤神经病理检查可用于小纤维神经病的早期诊断,可以发现无症状的周围神经病患者。除可出现IENFD的改变外,神经纤维形态的改变也可提供诊断价值。皮肤神经活检可以观察远近端神经支配的不同。IENFD下降程度与SCV异常及有髓神经纤维密度减低相一致,对于感觉为主的周围神经病,皮肤神经活检较腓肠神经活检更敏感。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IENFD下降,即使无症状患者也可以有IENFD的下降,提示皮肤神经活检可以发现早期临床下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随糖尿病病程的延长,表皮神经纤维脱失程度逐渐加重。4、有疼痛组病人SP、CGRP阳性纤维较无疼痛组显著降低,提示SP、CGRP可能与疼痛的发生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