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识形态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概念,其内涵丰富且充满歧义。虽然从人类社会诞生之日起,人们实际上已经处于某种意识形态的束缚之下,但明确的意识形态的概念却是在近代哲学的发展中形成的,并且直到马克思那里,意识形态的本质才得到了科学的说明。对一个政体来说,意识形态对于增强社会认同、巩固政权稳定和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为我们国家的根本思想指引,对其的有效传播是每个时代的应有之义,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在新时代的重要任务。当今时代,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极大地变革了人们的生产方式,人类生活的空间得到了极大延伸,从传统的物理空间延伸到广阔的数字空间和网络空间。伴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络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渗透,网络空间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全新领域,并呈现出鲜明的“缺场”特质:一是时空的脱域化;二是交往的隐匿化。为此,构建出了一个没有社会边界、没有阶级、身份、地点、时间限制的虚拟空间,为社会沟通和互动提供了新的途径,改变了人际交往的内容和形式,同时也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使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现代传播产生了新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播所依托的话语表达更加符号化;二是传播所面向的受众思想行为更加感性化。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中的有效传播,需要用正确、理性的态度去认识和把握网络空间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新特征,结合时代要求,准确明晰和树立新目标,从而更好地思考如何优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中的有效传播。最后,探寻网络空间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有效传播的主要举措。在正确认识新特征和树立新目标的基础上,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去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有效传播,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一要确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有效传播的基本原则。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坚持一元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二要建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有效传播的现实路径。通过挖掘话语表达的符号系统、推动传播内容的感性转向以及增强内在自觉的评价认同,从传播样态、受众范围和结果效度三个方面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网络传播提供现实可行指引。三要建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有效传播的机制支持。主要包括:对内加强传播主体组织机制,对外强化社会环境保障机制两个方面。三方共同发力,最终促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中的有效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