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以来,中国政府致力于推动全国范围的大规模棚户区改造,通过不断的政策创新以回应棚户区大量存在所带来的严峻治理挑战。十余年间,约1亿人口实现“出棚进楼”。从棚户区改造的实践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公共政策在国家治理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成效则关系到国家治理的成败。改革开放以来,央-地政府间关系发生了复杂变化,而与之相伴的是政策执行的多样化。与西方的政策博弈特点不同,在我国政策的执行阶段才是各方角力的主战场。如果将视线集中到地方层面,城市棚户区改造中的政策执行显然并不是简单的“命令-执行”式过程。在不同的政策阶段下,地方的执行模式也在不断调整变化,进而呈现出不同的执行类型。这种政策执行模式会产生复杂的效应。影响政策执行的复杂因素与地方多样化的执行类型之间的内在联系无疑是理解政策执行过程和规律的关键:中央的棚改政策究竟是如何被地方政府执行的,执行的过程具有怎样的特征,形成了哪些典型的执行模式或类型,又是哪些关键因素在产生影响,其作用机制是否形成一定的结构?这些既是目前城市棚户区改造相关研究尚未系统解答的问题,也是进一步推进城市棚户区改造所应该总结的重要经验和规律。本文结合了我国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与执行类型相关理论研究成果,构建了一个“利益-路径-控制”模型,为理解单一制结构下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行为和现象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本文以成都市的城市棚户区改造为例,运用研究分析框架对2007至2017年间国家的城市棚户区改造政策在地方的执行过程进行了考察分析。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于不同的政策阶段下采取了差异化的行动模式,即使是在同一阶段下也存在着执行类型的转化。地方政府执行政策的过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会通过主体利益、路径约束以及强化控制三种机制发生作用。三种机制形成一定的结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向以地方政府为中心的政策执行系统输入影响,而地方政府则从执行政策的态度倾向、政策认知以及行为反应强度等三个层面对这种“输入”进行回应,表现出不同的执行特征,最终“输出”相应的执行类型。这种执行类型的演变表明政策执行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各个阶段的执行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棚户区改造政策具有社会、经济双重政策属性,政策的执行过程复杂。这一政策在地方的执行情况为考察、理解我国政策执行过程提供了良好的“特殊”案例。研究结果显示,城市棚户区改造政策的执行既有自上而下的过程,也包含自下而上的过程。中国独特的政治集权和经济分权的制度环境为中央、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提供了博弈空间,增加了政策执行的复杂性和动态性。政策执行研究应更加注重分析政策执行的动态过程,而政策制定者也必须意识到执行过程的动态性并掌握其中的逻辑规律。一项公共政策如果希望顺利发挥其作用,应该视具体情境的变化和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对政策目标及其实现手段进行调整。本文运用研究框架,以阶段划分的形式对城市棚户区改造中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过程进行了分析,初步探讨了政策执行的时序变化特征和规律,希望能借此在政策执行的动态性研究方面有所贡献并尽可能地为其他研究启发一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