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就业是我国市场经济深化过程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为缓解当前我国日益严重的就业压力,国内学者提出通过扩大教育规模,提高劳动者的教育水平这一途径,来解决就业问题。高校扩大招生有两个愿望:第一,把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刺激教育消费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期望由此而扩大消费,形成促进经济景气的积极因素;第二,通过推迟一部分高中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机,延缓当时的就业压力。
然而近几年却出现了另类的现象:伴随着扩招政策的实施,高等教育入学人数大幅度地增加,教育规模急速扩大,但高校毕业生就业却日益困难,高学历人群中失业人数日益增多。人事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4年9月初,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为73﹪;截至年底,就业率基本达到84﹪,但与上一年相比有所下降。截至2005年9月初,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为72.6﹪;截至年底,就业率为87.7﹪。近年来,相当比例的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已经成为了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和影响社会稳定的难题之一。
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到底是扩招导致的总量过剩还是结构性问题,学术界有不同的意见。多数学者认为,中国是一个人口和劳动力过剩的国家,高等教育扩招导致毕业生总体供给大于需求,从而造成的总量失业是主要矛盾。笔者承认高等教育扩招后的确存在毕业生总量上的压力,但并不认为总量压力是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矛盾。相反,认为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十分突出,是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主要矛盾。
这种矛盾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与产业结构的升级,导致了就业结构的根本变化,即工作岗位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职业更替的速度越来越快、工作的组织形式也发生了根本变化等等。所有这些都要求劳动者具备较高专业技术,以适应高技能岗位以及不断变换工作和继续学习的需要。而传统的教育模式无法满足这些要求。传统的教育是把教育与工作割裂开来的,不能为毕业生进入工作组织做好准备。教育体制与市场不接轨,高等院校学科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灌输概念和原理多,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的课程几乎是空白,使高校毕业生的专业面过于狭窄,学非所用,高分低能。这种教育模式不能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也很难适应环境。加之,知识技术的发展和更新的周期大大缩短,劳动者在学校时期通过正规教育积累的所谓前瞻性的知识、技术与价值观,在几年之内就大都变得过时和陈旧了。
上述原因使高校毕业生供给结构的调整滞后于市场对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变化,表现为很多高校毕业生在知识结构、职业技能、就业观念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导致劳动力市场存在空位与高校毕业生失业并存的现象,产生了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问题。
本文拟从我国教育制度创新入手,转变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职能,调整高等教育办学结构,把高等教育细化为不同类型,在专业教育中引入私人资本以适应市场需求。通过建立一套机制,使大学生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明确定位、拥有适应市场需求的综合素质及专业技能,自主择业以达到治理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