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比观察火针结合针刺的方法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为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提供更加简便可行的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征集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60例,要求均符合本病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用SPSS软件将60例患者平均分成两组,即治疗沮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火针点刺次髎穴(双侧)、中髎穴(双侧)和会阳(双侧),结合毫针针刺中极、气海、肾俞(双侧)、膀胱俞(双侧)、三阴交(双侧)、足运感区。对照组应用毫针针刺次髎(双侧)、中髎(双侧)、会阳(双侧)、中极、气海、肾俞(双侧)、膀胱俞(双侧)、三阴交(双侧)、足运感区。次髎、中髎、会阳穴的毫针和火针治疗均为隔日1次,每周休息2日(即每周3次);余穴,两组的毫针针刺均为每日1次,30min/次,每周休息1日,7日为一个疗程,共4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简表评分、1小时尿垫试验结果和尿失禁严重程度的改变,通过统计分析,判断本次研究对今后的临床应用是否有帮助。结果:共纳入患者60例,完成病例为59例,对照组有1例病例脱失。两组的年龄和病程比较,P>0.05,没有统计学差异,存在可比性。两组的漏尿量的比较分析,两组内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较,P值均小于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间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IC I-Q-SF评分比较,两组内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较,P值均小于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间比较,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间相比,P<0.0 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严重程度比较,治疗前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火针疗法与普通针刺疗法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均有一定的疗效。2.火针结合针刺的治疗方法,在减少漏尿量、降低ICI-Q-SF评分、降低病情程度上,疗效均优于普通针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