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钢琴作品《第二新疆组曲》由《塔里木人》、《D弦上的歌》、《夜曲》及《鹰笛之舞》四个乐章构成。这部作品是我国著名作曲家石夫于1976年创作的一部较具民族性的作品。本文将立足于具体的形态分析,以作品本体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中国音乐创作处于将民族特色与西方近现代作曲技法的形态与观念相结合的探索发展时期,我国许多作曲家致力于将音乐创作民族化。在老一辈作曲家的影响下,涌现了许多中青年作曲家创作的优秀作品。这部获1986年上海国际钢琴曲比赛中型作品三等奖的作品,无论是音高素材及和声材料的组织,还是节奏、调性的处理上,都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主要论述的内容有五个方面:首先,是对乐曲体裁的概述;其次是对各乐章旋律结构形态的分析,组曲中每个乐章的音阶素材选取都很有特点,精心设计的音阶来源于民族调式又不局限于其,旋律的进行又一定程度地保留了传统民间音调的特征,从而让人既感新颖,又不失亲切;接下来是对节奏的分析,这里将统计各乐章使用的节拍类型、数量,新疆地区音乐共有的节奏节拍特征,以及这些节奏对塑造艺术形象的作用;第四部分是和声层面的分析,分别讨论作品的和弦类型、和弦序进方式;最后是作品的调性分析,涉及相关的调式形态与调性运动方式。在本文中曲式部分并未涉及是因为这部组曲各乐章较多地采取传统的范型结构,特点并不突出,其分析意义不大,故未将它作为研究对象。文章拟通过上述几方面的分析论述,以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了解中国多声音乐创作的民族化发展过程中的探索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