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喷涂宽温域自润滑涂层的制备及其摩擦学性能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myyl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宽温域自润滑涂层的制备和应用是一项最具竞争力的摩擦学表面工程技术,也是解决航空发动机等高新技术装备在高温环境中润滑与耐磨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开展宽温域自润滑涂层的设计、制备及结构-性能关系的研究,发展室温到高温具有良好摩擦学性能的宽温域自润滑涂层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  本论文利用大气等离子喷涂技术(APS)和超音速火焰喷涂技术(HVOF)制备了具有良好润滑耐磨性能的NiCr基、NiCrAlY基和NiMoAl基系列宽温域自润滑涂层,系统考察了涂层的物相组成、组织结构以及摩擦条件等因素对其宽温域摩擦学性能和磨损机理的影响,对材料组成、制备工艺、组织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有创新和应用价值的结果,拓展了宽温域自润滑材料的体系,为其工程化应用提供了技术和理论支持。论文所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利用APS技术制备了NiCr-Ag、NiCr-Cr2O3-Nd2O3和NiCr-Cr2O3-Ag-CaF2/BaF2(PS304)三种NiCr基自润滑涂层,研究了上述涂层的微观组织、相结构及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NiCr-Ag涂层在氩气中具有优异的减摩抗磨性能,而在氧气中则不具备自润滑能力;Nd2O3可显著改善NiCr-Cr2O3涂层的显微组织以及Cr2O3与NiCr合金之间的界面结合强度,并有助于增强相Cr2O3在涂层中的均匀分布,从而提高了涂层硬度、致密性以及耐磨性。所制备的PS304自润滑涂层具有层状结构,微观组织致密、组份分布均匀且与基底的结合较好;涂层经热处理后,其结合强度显著提高;PS304涂层与Cu-4Al镀层构成的摩擦副,在20℃到650℃的温度范围内,表现出优异的自润滑耐磨性能。  2.以NiCrAlY合金替代NiCr合金作为自润滑涂层的粘结相,制备了NiCrAlY-Cr2O3-Ag-CaF2/BaF2涂层,系统研究了该涂层从室温到1000℃的摩擦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涂层在室温到1000℃的范围内,其摩擦系数保持在0.4以下,磨损率保持在10-5 mm3/N·m数量级。此外,采用单质Mo替代Cr2O3和CaF2/BaF2共晶,成功制备了结构和工艺更为简化的NiCrAlY-Ag-Mo涂层,该涂层在20℃到800℃范围内,其摩擦系数保持在0.32左右,磨损率保持在10-5mm3/N·m数量级。上述两种涂层均表现出了较优异的宽温域自润滑耐磨损性能。  3.利用HVOF技术制备了组织结构致密,结合强度更高的NiMoAl、NiMoAl-Ag和NiMoAl-Cr3C2-Ag三种涂层,并系统研究了上述涂层的显微组织、相结构和宽温域摩擦学性能。研究表明:尽管NiMoAl涂层在室温下的润滑性能较差,但其具有优异的高温润滑性能,是一种优异的高温自润滑基础涂层材料;Ag的加入可显著改善NiMoAl涂层的室温摩擦学性能,所制备的NiMoAl-Ag涂层在20℃~800℃的区间内均表现出优异的自润滑性能;硬质金属陶瓷Cr3C2-NiCr的合理添加不仅保证了涂层具有优异的宽温域自润滑性能,而且可以进一步改善涂层的耐磨性,所制备的NiMoAl-Cr3C2-Ag涂层在室温至1000℃范围内的摩擦系数均小于0.3,其耐磨损性能要显著优于其它涂层。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纵观科学发展的漫长历史,人类对于物质结构的认识真可谓是永无止境。从原子到原子核,再到更小的基本粒子,人类对物质的更深层次的探索不断深入,而在整个探索过程中,粒子加速器作为
该文详细研究了大半形理论的网格法的几种主要计算模型,比较了它们的优缺点;并应用大变形理论的网格法计算了变薄拉延工艺中变形区的应变分布,验证了大变形理论网格应变分析
单组分聚氨酯乳液胶粘剂具有无毒、无污染、软硬度可调和优异的低温性能和粘结性能受到广泛关注,但是其耐水性和耐溶剂性较差,该文对单组分聚氨酯乳液胶粘剂的耐水性耐溶剂性
环氧树脂潜伏性中温固化体系在复合材料、胶粘剂及涂料等许多方面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这一领域的研究迄今为止仍异常活跃.该文在评述了目前国外外潜伏性固化剂的化学结构、潜
近年来,关于如何实现对电磁场和声场的操控是科学研究的热门领域之一。其中,利用变换声学以及零折射率材料来操控声场的更是科学家们关注的重点。基于变换声学方法,我们可以
学位
本论文系统地论述了合肥光源同步光位置测量系统的研制及应用研究,包括弯铁光源同步辐射特性参数计算、同步光位置检测器研制、信号处理器的软硬件设计以及性能标定和应用研究
该文基于微扩散基本方程的动力学模型,针对AlLi有序金属间化合物沉淀与回溶的原子层次的机制,在国内首先开展了其原子图像的计算机模拟,其中部分工作迄今尚未见国内外有相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