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北作家群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文坛上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他们在民族危亡之时,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驰骋在神州大地之上。随着抗日战局的变化,东北作家群中的一部分作家(萧红、萧军、端木蕻良、李辉英、骆宾基、罗烽、白朗等人)开始了流亡大西南的羁旅生涯。东北的流亡作家因日寇侵略东北而被迫离开故乡,但他们并没有因为失去家园而失去斗志,在一路向南的奔波劳顿之中,亦以笔为枪,敲响时代的战鼓,发出反帝抗战的最强音。他们的作品描写了惨遭日寇铁蹄蹂躏的东北大地和大地上不屈的人民,深刻地表达出对帝国主义侵华的刻骨仇恨与对失去家乡苦恋的乡愁。然而随着抗日文学成为全国作家的共同事业,东北作家群由于在大西南流寓经历、情感生活、政治选择的不同,致使他们走向了截然不同的文学道路,分别进行了独具特色的艺术探索。抗战时期的东北流亡作家,既有群体的创作共性,也有个体的创作特性。在流亡大西南的这段时间,不仅自身创作出现了某些新的特色,也因自身的文学活动和文学创作壮大了大西南的文艺力量,这两种力循环往复造就了大西南文艺界的繁荣发展。因此,东北作家群流寓大西南的研究,无论在中国现代文学、区域文学,还是在流亡文学中都具有特殊地位。本文以东北作家群中流寓大西南的作家及他们的流寓经历、文学活动、文学创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传记研究、文本细读、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首先通过回顾苦难中的东北,来还原日寇入侵时真实现实,这是造成东北作家流亡的直接原因;然后关注作家们选择不同的道路分别南下,最终都落脚在大西南的流寓经历。分析这种经历给予了作家不同的人生体验以及对情感生活和政治选择的影响,而这些又造成了他们截然不同的文学道路。这部分以“二萧”、端木蕻良、李辉英和骆宾基为三组个例,分析大西南分别带给作家了哪些影响,这些共性与特性又如何体现在作品之中。最后是对东北作家群流寓大西南的文学史阐释与评价,系统地从“二十世纪文学”的视角、从“区域文学”的视角、从“流亡文学”的视角把握东北作家群流寓大西南的成就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