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柱的损伤分析

来源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weitao6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震是对房屋结构造成损伤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由于地震作用的人为不可抗拒性,目前中国规范对抗震设计的主要目标是保证:"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所以研究地震作用下房屋构件及结构的工作性能及特性是进行房屋抗震设计的基本依据和前提.该文从材料损伤的角度来研究钢筋混凝土柱构件在单向、斜向和双向地震作用下的滞回性能及损伤的累积,提出基于材料损伤的钢筋混凝土柱滞回性能计算理论及方法.并将这一理论运用于地震和疲劳荷载作用下既有损伤构件的性能分析与计算.钢筋混凝土柱构件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是一损伤不断累积的过程,为研究构件的这一损伤过程,有学者提出以一损伤指标D定量地对构件的损伤状态进行描述.D值作为材料、构件或结构的损伤状态标定,同时也是它们本身各项性能退化的体现;因此D值不仅可以作为材料、构件及结构的损伤检测与评估标准,还可运用于构件的性能分析.该文先提出一损伤模型对钢筋混凝土柱的钢筋和混凝土的损伤状态做评估与记录,再将这一记录该构件各项性能信息的损伤值D带入材料各自的恢复力模型,调整损伤产生后的材料变形、强度和刚度的退化.这样通过每次加载循环损伤D<,i>的累积不断调整材料的恢复力模型而计算出柱的滞回曲线.考虑钢筋混凝土柱在双向地震作用下的受力特点,选取S.S.Lai提出的多弹簧模型(Multi-Spring Model)对其进行分析.这一模型可以看成是栅格法的简化与发展.S.S.Lai提出将构件的塑性变形集中于构件的端部,故在构件的端部用多个以位移和力控制的无实际长度的弹簧来代替钢筋与混凝土.这样钢筋与混凝土材料的塑性变形集中于截面划分的弹簧上.该文采用这一简化的构件三维弹塑性模型对钢筋混凝土柱进行分析,并对这一模型进行了校核与改进,验证了其适用性.对于钢筋混凝土柱的损伤性能的研究,同济大学的王立明与孙飞飞等也做过大量的试验研究.其试验数据为该文提供了分析依据.基于以上的研究成果,该文采用Microsoft VC++编译系统编制了基于C++程序语言的钢筋混凝土柱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滞回曲线的分析软件并最终将该方法应用于既有损伤构件的性能分析,对柱的地震作用反应进行模拟;并通过与试验数据的比较进行校核.
其他文献
该文探讨了桁架转换层的墙梁共同作用,并尝试将RPC应用于桁架转换层中.主要工作如下:1、对桁架梁支墙结构的墙梁共同作用做了进一步分析,通过对大量计算结果的归纳、分析,揭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因其具有高强、耐腐蚀、轻质等优点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其中FRP纤维缠绕管最具代表性。FRP管与混凝土以及钢筋(或钢管)等组成的组合
本文简要地回顾了土的动力特性以及砂土震动液化研究进展。砂土液化是一 种相当复杂的现象,它的产生、发展和消散主要由土的物理性质、受力状态和边
如何减小地震和风振作用对建筑结构的破坏,成为工程结构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结构振动控制为工程结构的抗震抗风设计与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该文所研究的调谐液体阻尼
钢-砼组合结构与钢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具有承载能力高、防火抗震性能好、施工方便等优点,因而在工业与民用建筑、桥梁等结构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钢-砼组合柱是组
高层建筑偏心支撑钢框架结构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结构体系,在大震作用下它具有极好的耗能能力。本文着重对这种结构体系的一些抗震性能参数进行了研究。 本文首先
楔形体的破坏是实际边坡工程中最常见的破坏方式之一,前人专注于对岩体的力学参数以及结构面的强度对潜在楔形块体破坏的研究,这种破坏是一种岩体之间应力的破坏,是产生楔形
构造板扩展基础是一种既不同于筏形基础也有别于扩展基础的新型基础形式,即在地基上柱间设置构造底板、柱下基础截面局部加厚、构造板与扩展基础整体浇筑且构造板受力筋贯通
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结构形式,并且正在得到迅速的推广.但是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在门式刚架中施加预应力的结构形式还鲜有研究,预应力可以改变结构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其结构占能源资源的近百分之七十。然而,“三下”压煤问题却严重制约着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若不能有效解决,将严重浪费国家能源,而且会给煤矿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