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采用VAS视觉模拟评分、表面肌电测试、等速肌力测试的方法,观察练习改良太极拳“闪通背”法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腰骶部多裂肌功能的影响,为改良太极拳“闪通背”法在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疾病中的应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太极组和运动组。太极组采用改良太极拳“闪通背”法进行每天30分钟,每周3次,持续12周的练习。运动组采用中到高强度的核心力量训练法进行每周3次,持续12周的练习。分别采用VAS视觉模拟评分法、德国Biovision表面肌电测试系统、德国等速肌力测试系统(型号IsoMed2000),对两组受试者在训练前、训练结束、训练结束后1个月、训练结束后3个月的临床疗效、多裂肌功能和脊柱稳定性进行评定。结果:1.改良太极拳“闪通背”法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组内比较:通过VAS评分比较,太极组在训练结束时、训练结束后1个月和训练结束后3个月分别与治疗前比较,VAS评分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改良太极拳“闪通背”法可以减轻患者疼痛程度,并在训练结束后有维持效应。组间比较:太极组分别在训练结束时、训练结束后1个月和训练结束后3个月与运动组比较,VAS评分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改良太极拳“闪通背”法与中到高强度核心力量训练在减轻疼痛方面效果相当。2.改良太极拳“闪通背”法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腰骶部多裂肌功能的影响组内比较:通过对双侧腰骶部多裂肌FER值的分别比较,太极组在训练结束时、训练结束后1个月和训练结束后3个月分别与训练前比较,双侧腰骶部多裂肌FER值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改良太极拳“闪通背”法能够改善多裂肌功能,并在训练结束后有维持效应。组间比较:太极组分别在训练结束时、训练结束后1个月和训练结束后3个月与运动组比较,双侧腰骶部多裂肌FER值均较运动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改良太极拳“闪通背”法在改善多裂肌功能方面显示出优势。3.改良太极拳“闪通背”法对脊柱稳定性的的影响3.1改良太极拳“闪通背”法对躯干屈伸肌峰力矩比(30°/s)的影响组内比较:太极组在训练结束时、训练结束后1个月和训练结束后3个月分别与治疗前比较,躯干屈伸肌峰力矩比(30°/s)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改良太极拳“闪通背”法能够在30°/s的速度下增加脊柱稳定性,并在训练结束后有维持效应。组间比较:太极组分别在训练结束时、训练结束后1个月和训练结束后3个月与运动组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改良太极拳“闪通背”法与中到高强度核心力量训练在30°/s的速度下增加脊柱稳定性的效果相当。3.2改良太极拳“闪通背”法对躯干屈伸肌峰力矩比(60°/s)的影响组内比较:太极组在训练结束时、训练结束后1个月和训练结束后3个月分别与治疗前比较,躯干屈伸肌峰力矩比(60°/s)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改良太极拳“闪通背”法能够在60°/s的速度下增加脊柱稳定性,并在训练结束后有维持效应。组间比较:太极组分别在训练结束时、训练结束后1个月和训练结束后3个月与运动组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改良太极拳“闪通背”法与中到高强度核心力量训练在60°/s的速度下增加脊柱稳定性的效果相当。说明改良太极拳“闪通背”法能够增加脊柱稳定性,并有训练结束后的维持效应,与中到高强度的核心训练法效果相当。结论:1改良太极拳“闪通背”法可以有效减轻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疼痛程度。2改良太极拳“闪通背”法可以有效改善腰骶部多裂肌功能。3改良太极拳“闪通背”法对腰骶部多裂肌功能的改善提高了脊柱的稳定性,可能是改良太极拳“闪通背”法治疗下腰痛的作用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