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围手术期证侯特征及其与复发相关性研究

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生于育龄期妇女,近年国内外报告的临床患病率约为10%, EMS是一种良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疼痛(包括痛经、下腹痛、性交痛)、不孕、月经失调等。  EMS的发生有六种主要学说,子宫内膜种植学说、淋巴及经脉播散学说、体腔上皮化生学说、免疫学说、遗传学说、内分泌学说。中医学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于癥瘕、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的范畴。历代医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和证治都有相关论述。现代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血瘀。治疗方面,目前国内外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治疗方法有:激素疗法、手术治疗和中医药治疗等。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复发均是EMS的常见转归,影响因素主要是:体内激素刺激、遗传因素、手术方式、围手术期药物治疗等。在证候研究方面,目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证候研究上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大样本、系统、深入的研究。  目的:  通过回顾性研究的方式,分析、探索子宫内膜异位症围手术期中医证候分布、组合的规律及其与复发的相关性,为临床制定针对不同证型的EMS患者的术前与术后的中医综合治疗诊疗方案提供依据,为指导制定中医药综合治疗防治EMS术后复发的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211例经手术治疗确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发病年龄为20~69岁,平均年龄为34.43±7.072岁,观察其围手术期证候特征,并进行长期随访,观察患者复发情况,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本研究共调查211例患者。在症状调查中,经行不畅、经血色暗有块,继发性痛经、渐进性加重为最常见症状,舌质黯、有瘀点瘀斑,舌底脉络迂曲,脉弦为最常见舌脉象。在术前证素分布中,以血瘀证、气滞证为主,术后3天、术后7天证素分布以血瘀证、气虚证为主,在术前至术后3天的证素转变中,以气虚证、腑实证明显增加。术前证型以气滞血瘀多见,术后3天证型则以气虚血瘀多见,气虚血瘀证、脾肾两虚证、腑实证、脾虚湿阻证、气虚证、气血两虚证均较术前增加,气滞血瘀证、肾虚血瘀证、痰瘀互结证则较术前减少。术后7天的证型以气虚血瘀证多见(42.2%),与术后3天证型分布相比较,腑实证、气血两虚证减少。在复发相关性研究中,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后7天血瘀证、年龄、月经过多、经行腹痛、痛引腰骶为复发影响因素。  结论:  1、瘀血阻滞冲任、胞宫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基本病机,气滞血瘀证是EMS最常见的证型。  2、术前主要证型为气滞血瘀证,以实证为主,术后血瘀证减少,气虚、血虚证则增多,术后证候以虚实夹杂证为主,主要证型向气虚血瘀证转变。  3、从中医学角度出发,年龄、合并月经过多可能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的保护性因素,术后血瘀证、合并经行腹痛痛引腰骶可能为复发的危险性因素。
其他文献
本文立足于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小学美术“诗画合一”教学实施策略。望以此与同行们交流切磋。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们对学生的教育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因为只有具备高素养的学生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为此,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课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