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汉语反语骈词研究——以《元曲选》为中心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yulong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语骈词研究目前还比较薄弱.该文在继承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元曲选》为主要研究对象,考察了近代汉语中的反语骈词,并且探讨了反语骈词的来源.该文由五章组成.第一章主要讨论了反语骈词的定义,回顾了反语骈词的研究历史,提出了该文的选题意义.第二章在评析前人关于反语骈词来源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该文对反语骈词来源的看法,认为反语骈词的来源有二:一为单音词的重叠音变,一为单音词的缓读分音.来自于重叠音变的反语骈词多描摹情状、声音,来自于缓读分音的反语骈词多表示一种事物或状态.提出反语骈词形成与演变的内驱力为表义的需要和音节和谐的需要,其内在基础为汉语的语音结构和人们对自己语言语音结构的感性认识能力.第三章至第五章分别考释了一些近代汉语中来自于重叠音变和缓读分音的反语骈词,力求通过音义联系考知反语骈词的"源词"和反语骈词的种种衍生形式,并且探讨其衍生的途径,认为反语骈词多可以重叠,特别是状貌、拟声的反语骈词,或部分重叠,或完全重叠,或在重叠的基础上音变等,通过种种语音上的变化衍生出多样的变化形式.此外,反语骈词常常通过同义或近义反语骈词的联合构成多音节词.
其他文献
本文拟依据有限的梵剧文本和佛经记述,以印度古典梵剧叙事为研究对象,关注梵语叙述如何从“民间形态的戏剧”走向“经典化中的戏剧”,以期在丰富多彩的梵剧叙述中寻找出特征化的
《毛诗学》是马其昶研治《毛诗》的著作。本文从以下五章对其进行全面论述。  第一章介绍了马氏的生平、师授渊源、任教经历及其文学成就,并探析马其昶作《毛诗学》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