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肿瘤已成为一种世界范围的多发病、常见病。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公布的《世界癌症报告》显示2012年全球最多人罹患的癌症为肺癌,致死率最高的癌症也为肺癌。自上世纪70年代起,肺腺癌发病率迅速升高,成为最常见的肺癌病理类型。靶向治疗则是一种疗效好、患者耐受性强的新兴治疗方法,用于EGFR突变的患者,已有研究证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主要发生于腺癌患者中,较少发生于腺鳞癌和大细胞未分化癌中,在鳞癌患者中突变率小于5%。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EGFRIs)能特异地、竞争性地结合EGFR激酶功能区的ATP结合位点,抑制其活性从而阻断癌细胞增殖、转移等相关信号的传导,以达到治疗肿瘤目的,其已因为显著的疗效及较好的耐受性,在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成为了目前抗癌药物研究领域中最受瞩目的药物之一。但是EGFRIs使用时可出现多种不良反应,如:皮肤不良反应、恶性呕吐、腹泻、肺纤维化、骨髓抑制等。其中,皮肤不良反应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它表现多样、发生率高,并且病程迁延、长期不愈,常常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甚至影响治疗。EGFRIs相关的皮肤不良反应与痤疮类似,中医早在《素问》中就提出了“痤疮皆肺气内郁所为”的思想,在EGFRIs相关皮肤不良反应上,有清热解毒、养阴润燥疏风宣肺等多种治法,并且有许多临床中医治疗EGFRIs相关度肤不良反应的研究表明中药在EGFRIs相关皮肤不良反应上疗效显著,中医中药大有可为。崔慧娟教授在临床治疗EGFRIs相关皮肤不良反应时发现,随着EGFRIs的使用,恶性肿瘤患者的中医临床表现呈现出一种明显的并且有规律的变化,但是目前中医对于EGFRIs相关皮肤不良反应的中医分型及证型变化等尚缺乏系统研究。本研究为一小样本临床观察,初步探讨统计使用EGFRIs治疗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临床症状的变化,期望能为研究者们提供有价值的临床参考。研究目的:通过观察临床病例统计患者临床资料,最终总结EGFRIs相关皮肤不良反应患者的皮肤不良反应变化规律及中医证型的改变。研究方法:选取中日友好医院肿瘤科门诊与病房收治的经病理学确诊的肺恶性肿瘤,并使用EGFRIs台疗并产生相关的皮肤不良反应的患者。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录各患者的临床资料(舌象、脉象、症状等),依据中医症候类型并结合EGFRIs相关皮肤不良反应的特点拟型。每15天记录患者的皮肤不良反应、舌脉以及其他症状,观察60天后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符合入组条件患者共计20例。在EGFRIs相关度疹的临床观察中,皮疹在服药后平均9.1天开始出现,符合风热型,出现后第1-3周逐渐加重,约在3-4周时最为严重,符合湿热型。之后皮疹逐渐稳定,平均37.5天后皮疹开始出现缓解,最终则以皮肤红斑、皮肤干燥等为主要表现,符合阴虚型。瘙痒是另一个中药症状,初发时的伴随症状以瘙痒居多,瘙痒症状第1-3周逐渐加重,9-32天后达到高峰,随后逐渐好转,平均44.7天后瘙痒缓解。皮肤干燥是第三个重要症状,它在本研究中几乎不作为初发症状,出现在第21-38出现,在干燥的各种表现中,口干和皮肤脱屑是2种最为常见的症状,其次为指甲改变和牙龈出血。在37天-55天时皮肤干燥达到高峰,随后有虽然所缓解,但大部分患者(19/20)在入组60天时仍存在干燥症状,通常变现为皮肤红斑伴有皮肤紧绷或者脱屑。皮肤不良反应的中医证型方面,药物使用过程中,初发证型为湿热型(10例)及风热型(10例),均为实证。在观察过程中,湿热型皮疹逐渐转变为阴虚型(9/10)及风热型(1/10),风热型皮疹大部分(9/10)转变为阴虚型,该转变所需的时间平均为43.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