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耕地资源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一方面,耕地是涉及国家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资源;另一方面,我国人多地少、尤其是耕地资源稀缺的基本国情与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的现状,导致了保经济发展与保耕地红线——“双保工程”问题的日益突出。近年来,耕地占用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已经引起国内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本研究基于脱钩分析方法,选取建设占用耕地量、非农GDP产值两个指标作为主要指标,并对非农GDP进行了重新界定,改进了脱钩的研究方法;采用1998~2010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对武威市耕地占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⑴本文在对耕地占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时,首先对非农GDP进行了重新界定,从被占用的耕地中剔除了其他地类对耕地的占用,只剥离出建设占用耕地所对应的非农GDP贡献量,避免了以往笼统地采用耕地占用对非农GDP的贡献,改进了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及产生脱钩的原因与武威市的实际情况相吻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⑵武威市及各县区耕地占用与非农GDP的关系分别呈现出不同的脱钩状态。武威市耕地占用与非农GDP的关系主要呈现出了5种状态:强负脱钩、扩张负脱钩、强脱钩、衰退连接、弱脱钩,其中表现为强脱钩和弱脱钩的状态期数合计占统计期数的60%,总体上有4个年期处于强脱钩状态,反映了在以上4个年份中武威市的经济发展摆脱了以牺牲耕地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各县区中,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天祝县呈现出来的脱钩状态数分别为7、5、5、4种,表现为强脱钩和弱脱钩的状态期数合计分别占统计期数的40%、40%、50%、60%,总体上分别有2、2、4、5个年期处于强脱钩状态。反映了在以上各个年份中各县区的经济发展摆脱了以牺牲耕地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⑶武威市及各县区耕地占用与非农GDP的关系的脱钩曲线分别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且呈现出各自不同周期的脱钩变化规律。武威市和凉州区的脱钩弹性曲线总体上表现出“M”型变化,呈现出的脱钩变化状态为“非理想状态-畸形状态-理想状态”周期性变化,民勤县、古浪县、天祝县的脱钩弹性曲线分别表现出“W”型、“V”型、“L”型的变化趋势,并呈现出不同的脱钩变化规律和周期。⑷武威市及各县区耕地占用与非农GDP关系的脱钩弹性值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有其内在的原因。一是,各县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凉州区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三县。二是,各县区执行耕地保护等相关政策措施的力度不一,这与领导水平和干部的业务素质有着很大的关系,专业人才的引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经济的良性发展。⑸武威市及各县区出现脱钩理想状态的年份基本接近,且产生脱钩的原因主要有两点:①国家或地方出台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增加耕地转用成本、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的数量,使建设用地走内部挖潜的道路;同时,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增加固定资产投资额和二三产业从业人数的方式来拉动经济的持续增长,会使耕地占用与非农GDP发生脱钩。②地方政府通过兴建工业园区或产业园的形式将分散的资源集聚利用,增加单位面积的固定资产投资及劳动力投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来提高质量和效益而拉动经济的增长,也能使耕地占用与非农GDP发生脱钩。⑹在协调耕地占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时,可从耕地占用与经济发展的脱钩原因角度出发,分阶段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①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即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二三产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耕地占用时,可通过出台或严格执行耕地保护政策,加大耕地保护的力度、增加耕地转用成本、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的数量,使建设用地走内部挖潜的道路;同时根据替代原理,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固定资产投资额和二三产业从业人数的方式来拉动经济的持续增长。②在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即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二三产业的发展不仅依赖于耕地占用更依赖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的进步时,可通过地方政府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同时,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提高质量和效益来拉动经济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