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绥远是民国时期中国西北的一个省级行政区划,大体上相当于今内蒙古西部的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和乌海市部分地区。1914年设“绥远特别行政区”,1929年正式设省。伴随着汉族移民的大量涌入,到清末民初,农业已经成为绥远的支柱产业。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农业技术落后,士地分配不均,以及战乱破坏等原因,绥远的农业非常脆弱,严重地制约着绥远社会的发展。在清末民初中央政府大力提倡农业改良的背景下,在清末“农事试验所”的基础上,1924年绥远特别行政区成立了“农事试验场”。1925年,绥远特别行政区政府加大埘农业改良的投入,使农业改良机构增加为农事、农林、林业三场。为了节省开支,1927年将三场合并为农事、林业两场。与1925年相比,农事、林业两场无论在工作计划还是规程制度方面都更为详细和成熟。1929年绥远省政府又将农林两场合并为一个机构——“绥远省农林试验场”。1931年傅作义主持绥远政务期间,绥远的农业改良工作得到较快发展。1937年日军占领归绥,将“绥远省农林试验场”改名为“厚和豪特市农林试验场”。绥远省政府迁到陕坝后,于1940年又组建了“绥远省农业改进所”,与此前的农林改良机构已经没有继承关系。绥远农林试验场作为绥远地区重要的农业改良机构,伴随着机构本身的完善,开展了不少农业改良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首先,在农业改良方面,通过对农作物种子的试验,培育了一大批适合本土种植的耐寒、耐旱种子;通过对各类蔬菜的栽培试验,丰富绥远百姓餐桌的同时,经济作物甜菜在绥远地区得到大量推广,成为我国的甜菜生产基地。其次,在林业改良方面,通过园艺区和苗圃试验培育了一大批抗旱树种,为各级林场提供了大批树苗,为绥远地区植树造林和生态保护做出了贡献。再次,针对绥远农民文化素质低,农业技术落后的问题,承担了培训农民的重任,通过育苗造林练习所,农民训练所等机构,培训绥远农民的农业科技知识,使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在绥远地区得到一些推广,也为其后成立的其它农业改良机构输送了人才。绥远农林试验场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其一是过多的上级行政任务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科研工作;其二是经费不足问题突出,很多改良计划难以落实;其三是试验较多推广不足,试验成果没有发挥最大效用;其四是以改良种子为主,农具改进不足,难以实现真正的农业现代化。绥远农林试验场的经验和不足都是今天内蒙古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