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乳腺癌发生及预后因素筛选研究

来源 :天津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nineoneone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年轻乳腺癌与年老乳腺癌相比更具侵袭性,易发生淋巴结或血行转移,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其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国内相关文献多集中在与非年轻乳腺癌生存率比较及临床预后因素分析,主要在临床病理方面,如临床分期、肿瘤大小、病理类型及淋巴结转移等,而与之相关的生物学特征研究涉及较少。本研究不但分析与乳腺癌发生转归有关的临床病理因素,亦试图筛选出预示不良的相关生物学因素。通过本研究,力图比较全面地研究年轻乳腺癌这一问题,从临床、病理、生物学等各方面揭示相关危险因素,以期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改善患者生存率。方法:收集我院1994年1月~1998年4月共191例≤35岁女性原发性乳腺癌,其中99例为临床资料、病理切片、随访工作完整及初治可手术病例,选取63例肿瘤蜡块组织作生物学指标的免疫组化染色。按国际抗癌联盟(UICC)2002年TNM分期标准重新分期。复习病理切片包括病理分类、组织学分级、淋巴管侵犯、软组织受累、EIC、淋巴结受累等形态学指标。病理组织学分类按WHO(2003)标准。免疫组化法检测年轻乳腺癌的ER(雌激素受体)、PR(孕激素受体)、AR(雄激素受体)、C-erbB2、P53、Ki67、BRCA1的蛋白表达情况。按5年生存率将病例分为预后优差两组,比较两组病例的病理学及生物学方面的差异。通过统计学分析,5年生存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Kaplan-Meier检验病理学及生物学指标亚型的生存曲线,辨认预后因素首先采用单因素分析,再将预后不良因素引入多因素COX回归模型进行生存分析,筛选出预示不良预后的参数。结果:99例≤35岁女性乳腺癌均随访5年,随访率100%。年轻乳腺癌占同期乳腺癌的6.6%(191/2890)。乳腺癌家族史阳性者10例,占10.1%(10/99)。组织学分类导管内癌3例,导管癌微小浸润2例,浸润性导管癌89例,其余类型5例;组织学分级Ⅰ级11例,Ⅱ级49例,Ⅲ级34例。淋巴管侵犯26例(26.3%),软组织受累34例(34.3%),EIC阳性39例(39.4%),淋巴结转移率为59.6%(59/99)。ER、PR、AR、C-erbB2、Ki67、P53、BRCA1蛋白表达率分别为57.1%(36/63)、49.2%(31/63)、43.5%(27/62)、41.3%(26/63)、19.4%(12/62)、35.6%(21/59)、21.1%(12/57)。全组5年远处转移率为28.0%(26/93),5年生存率72.7%(72/99)。BRCA1蛋白表达与年龄、乳腺癌家族史无相关关系(P>0.05)。经x~2检验显示,TNM分期不同的病例生存率不同,Ⅲ期死亡率最高为60.6%(P<0.05);治疗方式不同的病例生存率统计学上有差异,其中采用根治术及去势疗法者死亡率最高(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管侵犯、软组织受累、EIC、淋巴结受累、AR和C-erbB2表达情况对预后有影响。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淋巴结受累1~3,4~6,>6的死亡风险分别是淋巴结阴性的1.49、6.70、15.36倍,AR阳性病例的死亡风险是阴性者的0.245倍,C-erbB2(+)、(++)、(+++)死亡风险分别是C-erbB2(—)的15.12、10.61、8.31倍,表明淋巴结受累、AR、C-erbB2是年轻乳腺癌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年轻乳腺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日益年轻化。淋巴结转移情况及C-erbB2表达情况是影响年轻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预后因素,AR可作为一种辅助预后因子,年龄不是本影响预后的因素,人为干预手段不能从根本上影响患者转归。目的:年轻乳腺癌发病年龄早,与遗传易感基因的突变有密切联系。目前国内研究遗传易感基因突变的文章主要关注家族性乳腺癌或非年轻散发性乳腺癌(>40岁),关于早发性乳腺癌只有为数不多的文献涉及。BRCA1基因是已经证实的乳腺癌遗传易感基因,在年轻乳腺癌中突变率约8%~20%。BRCA1是一个很大的基因,发生突变的位点很多,可发生多形式多位点的基因突变,而且新的突变形式还在不断地被发现,迄今已检测到的变异不下600种。本研究收集≤35岁散发性乳腺癌病例,从已有文献的检索中选择相对有代表性的BRCA1基因编码区域,寻找其致病突变位点,筛查中国年轻乳腺癌BRCA1基因的突变位点及SNP携带情况,探讨BRCA1基因突变热点及其与年轻乳腺癌的关系。希望能够展示中国人年轻乳腺癌BRCA1基因突变的形式和位点,丰富目前的突变谱,并探讨BRCA1突变对于乳腺癌患病风险评估、发病检测、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1994年1月~1998年1月≤35岁乳腺癌蜡块标本14例;2005年10月~2006年8月≤35岁乳腺癌患者手术切除的癌组织16例,共30例,均无血缘关系,其中5例有至少一个一级亲属患乳腺癌。病理分型为浸润性导管癌26例,占86.7%(26/30)。肿瘤蜡块及新鲜癌组织取约30mg通过Tissue DNA Kit试剂盒提取基因组DNA。对BRCA1基因第2、11C、11F、11L、11I、16、20外显子的编码序列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进行DNA纯化及双向序列测定。利用DNA Star-MagAlign分析软件进行序列比较,搜寻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采用美国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网站的Blast2应用程序进行核苷酸翻译为蛋白质的比对,确定该突变位点是否引起编码氨基酸的改变。结果:测序长度为2105bp,占外显子序列总长的37.6%(2105/5600)。结果共发现14个序列变异,其中4个不改变氨基酸的编码,10个改变氨基酸的编码,分布在第2、11C、11F、11I、11L外显子分别为3、3、2、2、4个,第16、20号外显子未发现序列变异。在BRCA1基因中共发现有3个致病突变位点,分别位于2、11L外显子上,突变率为10%(3/30),均为移码突变(cDNA2639、2640delTA及3343delG、3398delT),其中2个乳腺癌家族史阳性;发现1个未分类突变(2806T>C),为一错义突变,乳腺癌家族史阳性;筛查出10个单核苷重复多态位点(cDNA 2570 C>T、cDNA2620 A>T、1473A>G、1561C>T、1594G>A、2206A>G、2227T>C、2659C>A、3307A>G、3375G>A),分别位于2、11C、11F、11I、11L。结论:BRCA1突变主要位于第11号外显子上,乳腺癌家族史阳性的年轻乳腺癌突变率高,在BRCA1基因中发现的3个致病突变位点可能与年轻乳腺癌有关,未在相关文献或BIC网站上查到,它们有可能是中国年轻乳腺癌特异性突变位点,有待今后进一步的研究验证。本研究丰富了中国人群BRCA1基因的突变谱,有助于将来进行基因筛查。对于伴有一级亲属乳腺癌家族史的高危人群需要进行BRCA1基因筛查,以进行随访监测。
其他文献
根据柱状晶向等轴晶转变(CET)图,建立了激光熔池横截面的几何关系,得出了选区激光熔化(SLM)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的凝固条件与显微组织的关系,并在SRR99单晶基板的(100)晶面上沿[
在持续了35年年均9.8%的高速增长后,中国经济的后发优势还有多大?相关数据分析和经验表明,中国从2008年开始应该有20年平均每年8%的增长可能。也就是从2008年开始的20年,中国的年
报纸
豆类保健食品中含有丰富的低聚糖,又称分枝低聚糖,是指葡萄糖之间是至少有一个以α-1-6糖苷键结合而成的,单糖数在2~5不等的一类低聚糖,是双歧杆菌的增殖因子,属功能性低聚糖,
目的探讨采用淋巴水肿综合消肿治疗方法对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本院13例乳腺癌术后继发上肢淋巴水肿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
周围神经损伤后的修复与再生是相当漫长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是外科领域至今尚未解决的难题之一。药物治疗是周围神经重建连续性后临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是一种多因素复
作为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国际贸易实务》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很强的涉外性、实践性和综合性。针对独立学院《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特点,结合地
本文对我国白酒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的不同研究方法及特点进行阐述,着重介绍分析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在我国白酒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及优势,并对以后的研究方向进行
糖尿病(DM)是一种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它可并发多种疾病,晚期可引起肾功能异常,严重者有生命危险.根据有关资料统计,世界上DM的发病率为3%~5.5%,在欧美一些国家DM的发病率为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