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祖国医学对于胃痞的认识始于《黄帝内经》,经过千年的实践,对于痞满的明确的定义为: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按部位区分,则胃痞一病当指心下痞。现代医学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则在祖国医学中归属胃痞范畴。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主要症状特点可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者不适,上腹部烧灼感,餐后饱胀感或者早饱。根据罗马Ⅲ标准,可将其分为两类,一种是称为餐后不适综合征;另一种则是上腹痛综合征。而且近年来FD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根据研究报道显示,欧美国家功能性消化不良人群发病率达19%-41%,平均32%;国内为18%-45%,占消化门诊的20%-40%。随着功能性疾病出现身心合病的发病增长趋势,部分患者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甚至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据报道,每年症状可严重或持久,从有20-30%的人群有慢性或反复发作的消化不良症状,而很多临床医师将许多不同的消化道症状均视为"消化不良",从而混淆了对消化不良概念的理解。因此,现代医学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尤其是餐后不适综合征上存在着临床难以治愈,患者反复发作的难题。现代医学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暂不能明确,且无特效疗法,而中医则在几千年对胃痞病的辨证论治上积累了丰富的医家经验和大量医书记载,形成了完善统一的理论体系。因此,中医药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上有着自己的特色及优势。首先在提高临床治愈率,尤其在缓解上腹疼痛不适、上腹饱胀及早饱等主要症状上优势明显,其次辨证论治及饮食调理能明显降低复发率,最后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副作用小,且未出现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目的本研究立足广东岭南地区,因该地域气候湿热,且广东人群偏爱"凉茶",湿热为标,脾虚为本的体质在广东多见,故导致胃痞病以脾虚湿热型为主。本研究以临床上治疗脾虚湿热型胃痞病的经验方温胆汤为基础方进行加减,以脾虚湿热型胃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温胆汤治疗脾虚湿热型胃痞病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同类患者提供更好的借鉴思路。方法本研究采用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的临床设计方法,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邝卫红教授门诊患者中选取符合研究依据诊断、纳入和排除标准的90例脾虚湿热型胃痞病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药组。纳入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考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第六版《中医内科学》);西医诊断标准参考2006年5月正式发布的罗马Ⅲ标准。中药组治疗方案:"温胆汤加味"基本方:陈皮10g、半夏1Og、竹茹15g、党参10g、白术15g、郁金10g、枳实10g、厚朴10g、紫苏梗15g,中药汤剂日1剂,每日150ml,早午饭后1小时温服;西药组: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新络纳):由成都康弘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31110,规格:5mg/片,一日三次,一次一片,餐前半小时服用;中西药组:"温胆汤"加减联合莫沙必利分散片。疗程为4周。观察记录试验对象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情况,以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评测温胆汤对于脾虚湿热型胃痞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符合研究病例90例,因不能坚持或失访脱落2例,无因药物不良反应退出试验者,共完成临床观察88例。2.临床疗效分析:中药组治愈率24.14%,总有效率86.21%;西药组治愈率10.34%,总有效率82.76%;中西药组治愈率30.00%,总有效率96.67%。治愈率方面,中药组明显优于西药组,且存在统计学差异,而中西药组则明显优于中药组及西药组,并具有统计学意义。有效率方面,中药组同样明显优于西药组,且存在统计学差异,而中西药组则明显优于中药组及西药组,并具有统计学意义。3.症状积分方面:对比治疗前后总积分方面,中药组及中西药组明显优于西药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中药组及中西药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对比痞满、小便短黄、大便稀溏三个症状前后积分,中药组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中药组与中西药组无明显差异;对比嗳气反酸、疲乏无力、口干口苦、胸闷、喜太息等症状,中西药组明显优于西药组,且有统计学意义;对比胃痛、饮食减少、恶心呕吐、胃中嘈杂、身困倦怠等症状,三组疗效无明显差异。结论1.温胆汤对于脾虚湿热型胃痞病疗效确切,并对痞满、小便短黄、大便稀溏等症状疗效明显,是临床可行的有效方药。2.温胆汤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脾虚湿热型胃痞病疗效优于单一服用温胆汤或者单一使用莫沙必利。3.试验过程中无药物不良反应现象,温胆汤加味治疗脾虚湿热型胃痞病安全性高,且能有效防止莫沙必利引起的大便稀溏等症状,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