锋电位信号分析及噪声抑制算法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nshis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视觉系统是生物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通道,研究视觉系统对于盲人视力再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视觉系统研究的第一步在于获取与视觉刺激相关的神经元放电信号,神经元锋电位信号是神经元网络活动的基本表现形式。因此,神经元锋电位信号的研究对于进一步的了解大脑对外界事物的反应是如何编码、表达和加工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锋电位信号具有宽带、高频和小幅值等特点,易受噪声干扰。因此,抑制锋电位检测信号中的噪声干扰,获得信噪比较高的锋电位信号是对其进行进一步研究的基础。本文首先对V1区用微电极阵列采集到的锋电位信号及所含噪声信号进行了功率谱分析,针对其特性先后运用锋电位仿真信号和实测信号进行了噪声干扰抑制算法研究和验证,重点研究了信号相对独立的锋电位信号的相关噪声的抑制,并对噪声抑制效果进行了质量评估。主要内容如下:1、简要分析了锋电位信号的产生机制,锋电位信号的特点,以及本文所采用的实验刺激模式,采集得到V1区锋电位检测信号;分别分析了其时域和频域特征。表明锋电位检测信号中除含有白噪声外,还含有具有相关性的噪声,且检测信号中具有较多小幅值的锋电位信号。2、针对常见噪声源,研究了两种去噪算法:PCA去噪算法和小波-PCA联合去噪算法。分别运用仿真信号和实测信号对PCA去噪算法和小波-PCA联合去噪算法进行了研究和验证,结果表明,针对检测信号中噪声的相关性,PCA去噪算法去噪效果不太显著,信噪比提高较小,但小波-PCA联合去噪算法可以有效的提高信噪比,但由于其是在小波阈值去噪前进行PCA去噪,虽然可以提高小波对相关噪声的抑制能力,但其PCA会使锋电位信号的波形畸变加大。3、针对上述算法存在的不足,本文采用了多元小波去噪算法分别对仿真数据和实测数据进行了研究和验证。本文引入多元小波去噪算法虽然本质上也是小波闽值去噪与PCA的结合,但是这种结合是在小波阈值去噪中进行的,对小波第一层细节系数进行奇异值分解本质上就是利用主成分分析将其投射到新的基空间中,然后将不同层细节系数投射到这个基空间中再进行阈值去噪。此外,本文将细节系数幅值的量级引入到阈值中,在减少spike波形的畸变的同时提高了去噪效果。4、针对本文仿真信号和实测信号,对三种去噪算法:PCA、小波-PCA联合和多元小波去噪算法进行了质量评估,并对三种算法的干扰抑制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多元小波去噪算法在保持小波阈值去噪算法在白噪声抑制效果的同时,改善了其对相关噪声的去除效果,有效提高了相对独立的神经元锋电位检测信号的信噪比。仿真和实测数据表明,信噪比仿真信号提高约为4.25dB,实测信号信号提高约为2.75dB,锋电位波形的畸变的减小,仿真信号约为3.9μv,实测信号约为2.8μv。
其他文献
几乎对所有的控制系统来说,故障的发生都是不可预测和不可避免的。尤其对安全至上的控制系统,故障发生后,势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导致灾难性事故发生。为此,从经济和安全角度
飞行器主动段轨道运动模型具有结构复杂,时变性强的特点,是典型的高阶多元时变微分方程组。飞行器的种类随着轨道模型中参变量的取值不同而不同。双星无源定位方法比单星定位
目标追踪技术是机器人研究领域的一项热门课题,它在军事制导、视觉导航、智能交通、公共安全等诸多方面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为了更好地了解、掌握和应用目标追踪这一技术,在
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以后开始大面积种植番茄,目前种植面积正呈上升趋势。随着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的迅速发展,研究开发番茄采摘机器人,将农民从繁重的作业环境下
随着火电机组规模的扩大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对大型火电机组的控制水平和热控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仿真机为电站人员的培训和科研人员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为了提高仿真机的应用效果,建立仿真模型和验证仿真模型的有效性就显得非常重要。仿真机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仿真模型的精度是否足够高。为了建立高可靠性的仿真模型,首先要对建模方法有深刻的理解,对建模对象本身的特性有足够的了解,然后针对对象特性采取有效的方法
大规模储能技术是当前开发风能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在将风力发电与压缩空气储能发电技术相结合的过程中,调速器对于提高风能并网发电的
网络控制系统是经网络中介连接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并进行信号传输的实时反馈系统,它是一种可以使在一定的区域内地理位置不同的用户之间实现资源共享的远程监控系统。由
近年来,视频监控系统已在交通场景和公共场合中广泛应用。由于传统的人工监控耗费过多人力物力,因此智能监控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而其中的多目标检测与跟踪技术又是智能监控
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工程的规模不断扩大,生物工程对自动控制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生物反应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反应过程,其非线性、强耦合、多变量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生产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