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在临床上,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性疾病,是脊柱损伤最严重的并发症,其病因较多,常因交通事故,高空坠落,运动伤等造成,另外因脊柱长期慢性疲劳,过度负重劳累等引起的脊柱退行性变,椎间盘退变并突出,黄韧带增生钙化等,压迫相应阶段脊髓组织,神经根等,血供受限,引起髓内信号改变,组织细胞变性坏死等,继而出现肢体皮肤感觉异常及运动功能障碍。不同的脊髓阶段受损伤,其临床症状也不相同,脊髓损伤多以高能量伤为主,患者常常遗留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因其死亡率较高,临床干预手段有限,往往导致损伤阶段以下肢体严重功能障碍。脊髓损伤的同时血供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当经过手术或药物治疗后,脊髓的血供等重新恢复后,造成营养过剩,症状较前进一步加重,这种现象就是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研究表明,多聚肌苷酸多聚胞苷酸(Poly-IC)为Toll样受体3(TLR3)的配体,其预处理对缺血性脑病和肾脏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研究发现其可减少缺血再灌注区域的梗死面积、减轻组织水肿、改善神经功能及降低免疫炎性反应。实验拟通过建立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应用Poly-IC,观察其对损伤脊髓组织细胞凋亡、水肿及相关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治疗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药物提供新的依据。目的拟通过建立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通过腹腔注射Poly-IC,观察损伤脊髓阶段组织细胞凋亡,水肿及相关炎性因子表达情况,来探讨其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是否有一定的脊髓保护作用。方法72只成年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应用随机抽样法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Poly-IC治疗组。假手术组只做腹腔打开,后两组打开腹腔后,夹闭左肾动脉起始水平近心端及左、右髂总动脉分叉水平腹主动脉,60min后再灌注,关闭腹腔,分别给予缺血再灌注组腹腔注射0.1ml生理盐水,Poly-IC治疗组按体质量1.25μg/g,给予Poly-IC溶液。三组大鼠分别于造模后6h、12h、24h、48h检测神经运动功能学评分(BBB评分),酶联免疫分析法(ELLISA法)检测各时间点脊髓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及干扰素β(IFNβ)的含量;各组造模后48h行免疫组化检测核转录因子(NF-κB)及白介素10(IL-10)的表达,应用TTC(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显示脊髓组织缺血坏死面积,应用HE染色光镜下观察脊髓组织病理生理形态学改变。结果各组造模成功后48h,与缺血再灌注组(3.8±0.75)相比,Poly-IC治疗组(9.4±0.49)大鼠BBB评分显著提高(P<0.01),随着时间进展其肢体功能活动逐渐恢复,与假手术组(20)相比,缺血再灌注组与Poly-IC治疗组大鼠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活动障碍(P<0.01);Poly-IC治疗组脊髓组织损伤明显减轻,缺血坏死面积明显减少,NF-κB阳性表达降低、IL-10表达升高;各组造模成功后48h取材,应用酶联免疫分析法结果显示,缺血再灌注组IFNβ含量(55.65±4.02),TNFα含量(201.82±2.18)、IL-1β含量(50.59±1.47),与之相比Poly-IC组IFNβ含量(117.23±6.06)升高(P<0.01),TNFα含量(190.45±4.16)降低(P<0.01)、IL-1β含量(39.27±2.48)降低(P<0.01),说明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应用Poly-IC能减轻脊髓损伤,改善肢体活动功能状态。结论Poly-IC能减少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炎性因子,减轻脊髓免疫炎症效应,对伤后脊髓神经细胞起到保护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