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0年代,中国人民经历了“五卅惨案”、“三一八惨案”、“济南惨案”等重大事件,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在血的教训中得到飞跃。文学的演进加之国难的激发,催生出再现国难、表达爱国情怀的文学作品,构成数量庞大的“1920年代国难文学”。以“五卅国难文学”为主体的“1920年代国难文学”在体裁上包括诗歌(新诗及旧体诗)、散文、小说、戏剧和歌谣小调等五个大类。本文在收集整理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之上,将历史学实证研究与文学批评相结合,运用比较文学“超文学”研究法对1920年代国难文学文本进行了详细评述。
“1920年代及‘五卅’国难文学研究”这一课题具有文学、历史、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第一,本课题填补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空白。现有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多以作家、作品为中心,“国难文学”的角度在此研究范式之外开拓了新的领域,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注入了新鲜活力。第二,本课题填补了比较文学学科的研究空白,是运用“超文学”研究方法进行文学、历史、政治、军事等多学科贯通研究的创新成果,既提升了文学批评的质量,也增强了文学文化研究的厚重感。第三,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此期国难文学不仅记录了20年代国难事件的真实过程,而且记载了惨案前后国家政治局势、舆论环境和国民心态的变化,是中国现代史研究的重要对象。
通过“1920年代及‘五卅’国难文学研究”这一课题,可以发现:首先,中国现代文学带有极具本土特征的现实性,这种现实性的生成、发展与固化是与历次国难事件紧密相联系的,是中国国难历史的直接产物。其次,国难文学的角度启发了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及写作的反思。无论是对以名家名作为中心的研究视角,还是对以审美价值为主的文学批评取向,国难文学研究都给予了必要且科学的矫正。最后,国难文学质与量上的收获在反映特定时期文学丰产状况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彼时民族心态的赢弱。就此引申出来的民族性以及民族主义等问题,都值得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