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以宁夏彭阳县和盐池县为目标地区,通过了解目标地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改革现状,总结改革取得的成效以及典型经验,挖掘目标地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以期为宁夏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进一步改革实践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收集二手资料获取定性和定量资料,了解目标地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改革现状和成效。通过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国内外关于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以及县域医共体等相关研究成果,明确其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同时整理我国以及目标地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施的历程等相关政策文件,为本研究的选题及理论基础提供支撑。采用CIMO理论框架,剖析目标地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改革的背景、措施、机制和结果,总结其改革成效、典型经验以及存在的不足,其中应用PMC指数选取相关政策文本评价其改革背景,采用描述性统计和对比分析等方法,分析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成效。结果1.目标地区改革背景。PMC指数结果显示,彭阳县、盐池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政策的PMC指数分别为7.100和6.676,均处于良好水平。两目标地区在激励措施、政策创新方面PMC指数值均高于国家级政策,但在政策受体方面低于国家级和省级政策。在政策时效方面彭阳县高于盐池县。2.目标地区改革措施。彭阳县、盐池县紧扣政策指导,因地制宜的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当地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改革,如健全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工作机制、组建医疗健康总院、建立医疗健康总院管理新机制、实行医保总额打包付费、改革人事薪酬方式、设立集团管理和业务中心、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等等。3.目标地区改革结果。在卫生资源配置方面,彭阳县和盐池县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均呈现下降趋势,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均呈逐年上升趋势,截至2020年底,彭阳县、盐池县的医护比分别为1:1.03和1:0.95。在医疗服务利用方面,改革后彭阳县、盐池县县域就诊率分别为94.95%、93.50%,基层就诊率分别64.12、48.30%,较改革前均有所提升,且均实现了门急诊人次县级医院下降,基层医疗机构上升的“一降一升”的良好格局;两县牵头医院下转患者数量占比逐步提升,但住院人数无论是在县级医院还是基层医疗机构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由以盐池县基层医疗机构为甚。在医疗费用方面,两县门诊次均费用、人均住院费用均稳定在合理增长范围。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面,两县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率均有所提高。彭阳县、盐池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较改革前分别增长了30.24、11.60个百分点,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分别增长了23.63、18.0个百分点。在卫生资源有效利用方面,彭阳县、盐池县医师数逐年增加,但仍存在县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分布不均现象,且基层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远高于县级医院。彭阳县县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病床使用率一升一降,且均处于相对较高水平;盐池县病床使用率均呈现下降趋势,且基层医疗机构病床使用率远低于全国基层平均水平。4.目标地区改革机制。彭阳县、盐池县抓住县域综合医改试点契机,紧扣政策指导,采取相应措施促进紧密县域医共体建设,并取得了阶段性改革成果。通过目标地区干预措施与改革成效分析,本研究总结出政府高位推动健全改革机制、医保总额打包付费以及改革人事薪酬形成的激励约束机制、医疗资源共享机制、医疗信息共享机制是两地区实现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的核心推动机制。结论1.目标地区改革成效。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施后,目标地区在卫生资源、卫生服务利用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果。实现了县域就诊率和基层就诊率的提升,有效促进了诊疗人次由县外向县内回流。其次县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门急诊人次“一降一升”,牵头医院下转患者数量占比逐步提升,既缓解了上级医院的医疗资源短缺问题,又促进了基层医疗机构业务的发展,有效推动了分级诊疗格局的形成,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医疗费用的快速增长。改革后目标地区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率均有所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了优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取得显著强化,为推进基层首诊,建立守门人制度奠定了坚实基础。2.目标地区改革经验做法。政府高位推动,多部门协同,强化了政府办医职责,形成了党政主导、部门协作、医院联动的齐抓共管工作格局;医保基金总额打包付费,提高了医共体自我管理积极性;改革人事薪酬制度,提高了医务人员服务于基层的积极性,激发了医共体内生动力;“互联网+医疗健康”与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深度融合,打破了县域内医疗卫生机构之间信息“孤岛化”的桎梏,实现“上下通、医医通、医卫通”,优化了分级诊疗秩序,是宁夏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亮点所在。3.目标地区改革存在的问题。当前,目标地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政策缺乏中长期规划以及政策保障内容;基层医疗机构人力资源不足,业务负担过重;医保总额打包付费缺乏精细化管理。建议在未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中,应建立动态调整的政策保障机制,完善政策保障措施;健全医共体内人事管理机制,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人才建设;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充分发挥医保基金战略性购买作用;持续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强化数字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