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试验采用1H-NMR (1H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代谢组学的技术和方法,研究针刺天枢穴和非经非穴两种手段对腹泻型功能性肠病(Functional Bowel Disorders, FBDs)患者血浆中代谢物的影响及患者和健康受试者的血浆中代谢物的差异。探索两种不同治疗方法对患者代谢物调节的差异。方法:本试验纳入健康志愿者25例,腹泻型FBDs患者25例。腹泻型FBDs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两组,针刺天枢穴组(A组)和针刺非经非穴组(B组)。两组均采用针刺疗法,每个疗程为5次,连续治疗2个疗程。采用1H-NMR代谢组学的技术检测腹泻型FBDs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血浆代谢物。比较针刺天枢穴和非经非穴两种干预手段对腹泻型FBDs患者血浆代谢物的影响和组间差异以及腹泻型FBDs患者和健康志愿者血浆中代谢物的差异,探索针刺天枢穴的调整效应。结果:1.针刺2个疗程后,A、B两组对治疗腹泻型FBDs患者的周排便次数,粪便性状组内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腹泻型FBDs患者针刺前后在SF-36得分维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部分维度在针刺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健康相比,腹泻型FBDs患者血浆中乳酸,β-半乳糖,3-羟基丁酸,胆碱,脯氨酸在两组样本中含量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针刺天枢穴2个疗程后,与腹泻型FBDs患者治疗前相比,观察到腹泻型FBDs患者血浆中3-羟基丁酸,乳酸,胆碱含量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非经非穴2个疗程后,与腹泻型FBDs患者治疗前相比,腹泻型FBDs患者血浆中精氨酸,丙氨酸,脯氨酸代谢物含量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腹泻型FBDs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乳酸,β-半乳糖,3-羟基丁酸,胆碱,脯氨酸代谢物含量发生显著性改变。2.针刺天枢穴后腹泻型FBDs患者血浆中多种代谢物的含量发生明显改变,其中乳酸,3-羟基丁酸和胆碱含量具有显著变化;针刺非经非穴治疗腹泻型FBDs患者,患者血浆中少量代谢物发生变化,精氨酸,丙氨酸,脯氨酸含量发生显著变化。本试验研究发现针刺天枢穴对血浆代谢物的整体调整作用优于非经非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