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乔纳森·弗兰岑登上《时代》杂志封面,被加冕为“伟大的美国小说家”。他饱含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以一种直射人心的温暖和幽默写出皇皇巨著《自由》。与其2001年的美国国家图书奖得奖作品《纠正》一样,《自由》也有很强的时代性,它以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悲欢离合映照美国当下的政治、经济、文化。每个幸福的家庭都相似,而每一个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弗兰岑描述了伯格伦德一家如何落入不幸,又如何弥补错误、走出困境。《自由》包括六个部分,序曲和后记首尾呼应,以邻居的角度观看这一家人。小说主体由多重视角构成,一是伯格伦德家的母亲帕蒂所写的治疗性自传,二是分别从父亲瓦尔特、好友理查德、儿子乔伊的角度叙述各人之间交错复杂的境况、各层面矛盾的产生和危机的解决。弗兰岑用细致的笔触绘出一幅现实的生活画卷,他敏锐地洞见自由与约束乃是一体两面,善用自由才可能拥有幸福。虽然国外学者对弗兰岑的家庭主题、后现代的写作主张以及美学多有研究,《自由》在国内的研究尚处起步阶段。本文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切入,由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层层深入,解析书中人物的伦理困境、伦理选择以及人物选择之中暗含的伦理主张。文章主体首先剖析母亲帕蒂。她有运动天赋却被家人忽视,在瓦尔特的珍爱中独立自强,选择成为一个全职好母亲。但她深受抑郁症的啮噬,运动员的竞争心让她争到丈夫的大学挚友、音乐人瓦尔特,与之发生婚外情后变得孤立无助。通过谋求新职业,结交好友,重建社会联系后,帕蒂回到瓦尔特身边,找回了自由与婚姻生活的平衡。弗兰岑借此说明没有全然自由的自我发展,家庭对自我的形成和维护至关重要。其次分析儿子乔伊,他年纪轻轻卷入对伊战争的商业利益之争,在纸醉金迷的商业社会追求物质的象征、大学好友乔纳森的姐姐珍娜,最后迷途知返,找回自我、守护爱人、守住良心与诚信。可见弗兰岑重视商业社会的伦理秩序。最后聚焦瓦尔特,这个爱鸟的好人在任职的基金会中大闹一场,宣泄自己对世界的愤怒,成为人人追捧的环保英雄。然而助手兼爱人的离世让他退守母亲遗赠的湖边小屋,继续以点滴行动保护鸟类。弗兰岑的生态伦理揭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换来持久的内心宁静。总之,通过文学伦理学批评看《自由》中人物的关系,从伦理和道德的角度研究文学作品以及文学与作家、文学与读者等问题后得出结论:做好选择,保持个人道德品性完整,方可生存于无尽的束缚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