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温室效应问题凸显,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社会共识。工业企业能源消耗带来的碳排放量占世界碳排放量的70%,在中国这一比例更是超过85%。全球温室效应的加剧要求中国走低碳化新兴工业化道路。工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支柱,提升工业企业碳排放效率,是我国政府推进低碳工作的核心。我国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和碳排放差异明显,以往关于碳排放效率的研究主要基于单要素视角,忽略了空间溢出效应在评价单元中的影响。基于此,本文从空间视角探究我国工业企业碳排放效率,分析影响工业企业碳排放效率的主要因素。首先,基于IPCC给出的碳排放核算方法,测算我国2005-2016年30个省份工业企业碳排放量,对其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进行描述统计;其次,从静态角度结合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各省市工业企业碳排放效率,并利用Malmquist指数将效率变动分解成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指标,动态分析碳排放效率变动主要贡献因素;再次,采用Moran’s I指数检验我国工业企业碳排放效率空间相关性,引入空间计量模型,从空间溢出视角分析我国工业企业碳排放效率主要影响因素,最后,结合研究结论给出相应政策建议。本文取得研究结果如下:(1)我国工业碳排放量总量处于下降趋势,东部地区工业企业碳排放量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16个省市工业企业碳排放效率出现增长,6个省市效率平均值超过1,东部地区碳排放效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稳定增长;动态分析结果指出,考察期内我国工业企业碳排放效率Malmquist指数为1.023,效率增长2.3%,技术进步带来增长为2.3%,技术效率带来变动为-0.01%,工业企业碳排放效率提升贡献主要来源于技术水平改善,技术效率影响不显著。(2)空间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工业企业碳排放效率存在空间正相关性,碳排放效率高高聚集地区主要在东部地区,低低聚集区域重要在中西部地区,时空跃迁分析发现,工业企业碳排放效率空间相关性和聚集类型高度稳定。(3)空间计量结果表明,国有工业企业产权结构、企业研发水平和人力资源对我国工业企业碳排放效率有显著正向作用,能源结构和外部资本引进存在负向作用,产业规模、发展水平和第二产业结构影响不显著,各省市工业企业碳排放效率之间存在内生交互效应,即相邻省份之间效率值存在相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