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单盲随机对照方法,评价针刺后溪、列缺、公孙、足临泣对妇科腹腔镜术后腹胀的缓解作用。通过本研究,推广八脉交会穴在临床中的应用,为妇科腹腔镜术后腹胀的治疗拓展新的思路,引进新的方法。方法:选择2014.01~2014.09期间,在南海中医院妇科住院,接受腹腔镜手术的患者。按诊断、纳入、排除标准选60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样本分组,并将分配结果制成随机卡片。合格病例按随机卡片设定进行分组,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患者。两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常规护理基础上,服用南海中医院妇科术后方,1天1剂,治疗至术后第一次排便时结束。治疗组:针刺后溪、列缺、公孙、足临泣、天枢、支沟、上巨虚。对照组:针刺天枢、支沟、上巨虚。两组第一次针刺治疗时间为术后24h,随后每隔24h接受1次针刺治疗,治疗至术后第一次排便时结束。研究人员定期评定腹胀程度、腹胀发生率,并嘱咐患者及患者家属详细记录术后第一次排气、排便时间。病例收集完毕,用SPSS19.0软件包整理、分析数据,观察针刺后溪、列缺、公孙、足临泣,对缓解妇科腹腔镜术后腹胀的疗效。成果:两组患者术后第一次排气、排便时间的比较行独立t检验,结果排气时间比较F=0.09,P=0.35,P>0.05,提示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排便时间比较F=0.03,P=0.00,P<0.05,表明增加后溪、列缺、公孙、足临泣四穴的针刺治疗可明显缩短术后排便恢复时间。术后腹胀方面,观察两组患者术后48h、72h不同程度腹胀的发生率,提示治疗组患者术后腹胀的缓解情况优于对照组,但秩和检验与卡方检验结果表明,术后48h腹胀程度、腹胀发生率比较分别为:Z=-1.73,P=0.08;X2=0.00a,P=0.97。术后72h腹胀程度、腹胀发生率比较分别为:Z=-1.19,P=0.24;X2=0.76a,P=0.38。均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综上所述,增加后溪、列缺、公孙、足临泣四穴的针刺治疗,可促进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排便,而对促进排气的效果不显。在缓解术后腹胀程度上,本研究中治疗组效果稍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