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政策的减贫效果研究 ——基于多维相对贫困与贫困脆弱性的视角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ni4123190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减贫工作。2014年,为解决已有扶贫政策未能很好识别到户的问题,我国开始实施精准扶贫政策。自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政府围绕该政策投入了大量的扶贫资源,使贫困户的识别与帮扶更加精准,贫困户得到了更多的优惠政策与智力支持。在政策实施期间,所有国家级贫困县统筹使用各级涉农财政资金的总规模为1.6万亿元,占2020年全年GDP的1.58%,其中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年均增长200亿元,2020年末达到了1461亿元,累计投入6601亿元。扶贫小额信贷和扶贫再贷款分别累计发放7100亿元和6688亿元,金融精准扶贫贷款发放9.2万亿元。那么长时间以来实施的精准扶贫政策减贫效果如何?通过何种方式影响农户的贫困状态?如何对相应政策进行优化?回答这些问题对于我国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过渡衔接期制定扶贫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为全世界的反贫困事业提供新的反贫困理论与脱贫样本。鉴于此,本研究按照“框架构建—效果评估—政策建议”的逻辑主线展开,对精准扶贫政策的减贫效果进行评估。首先,基于可行能力剥夺理论、相对贫困理论以及贫困脆弱性等贫困理论构建了精准扶贫政策效果的评估框架,确定了政策效果的评估标准,将政策效果划分为短期广度减贫效果与长期深度减贫效果,通过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的改善来衡量政策的短期减贫效果,通过农户贫困脆弱性的改善来衡量政策的长期减贫效果。其次,利用2012—2018年的四期CFPS追踪数据,使用A-F双界限法测算我国农户的多维相对贫困指数,并在测算的基础上实证探讨了精准扶贫政策对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效果及作用机制,以期评估政策的短期效果;运用VEP法测算了我国农户的贫困脆弱性指数,并在测算的基础上实证探讨了精准扶贫政策对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效果及作用机制,以期评估政策的长期效果。最后总结以上分析的结论,提出政策建议。本文得到的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多维相对贫困指数的测算结果表明:(1)就农户单维贫困而言,从2012年至2018年,除相对收入指标外,其余指标的贫困发生率均显著降低,农户贫困状况得到了较大的改善;西部地区多数指标的单维贫困发生率比东中部地区高。(2)我国农户的多维相对贫困近年来呈现出显著地减缓趋势,但仍有改进空间,在临界值k=0.3时,到2018年仍有24%的农户位于多维相对贫困状态;多维相对贫困户、多维相对贫困发生率、贫困剥夺总额、多维相对贫困指数逐渐减少;西部地区的多维相对贫困状况最为严重,中部次之,东部再次之;所有农户的平均剥夺份额变化幅度较小,我国农户多维相对贫困减缓的主要原因是总体贫困人数的减少,而陷入贫困的家庭被剥夺维度数量没有明显改变。(3)就指标贡献率而言,农户各贫困指标对多维相对贫困的贡献率悬殊,而不同指标对多维相对贫困指数的贡献率在不同临界值k下大致相同;相对收入、日常结余、饮用水、做饭燃料、教育负担、BMI指数、就业保障指标贡献率较高,我国农户的相对贫困形势较为严峻,是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的主要来源;分地区而言,相较于东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相对贫困状况最为严重,贡献率最高。第二,贫困脆弱性指数的测算结果表明:(1)就时间而言,我国农户贫困脆弱性发生率除2016年小范围内上升外,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到2018年,仍然有10.11%的农户位于1.3美元贫困线下的脆弱性状态;就区域而言,西部最高,中部次之,东部最低。(2)从时间维度来说,在不同标准线下,贫困脆弱性指数平均值近年来呈现出递减的趋势;从区域维度来说,西部最高,中部次之,东部最低。(3)从人均收入与消费角度来看,精准扶贫政策瞄准效果较好,但部分比例仍有被家庭状况较好的农户获得,且该现象在贫困脆弱性组别中表现最为明显。第三,精准扶贫政策对农户多维相对贫困影响的实证结果表明:(1)政策增加了农户的收入,显著地缓解了农户的多维相对贫困状况,无论从单一的绝对收入维度,还是从多维相对贫困角度,政策效应明显,并且政策具有长期效应。(2)就农户异质性而言,政策不仅改善了贫困户多维相对贫困状况,还减小了其与非贫困户多维相对贫困的差距,精准扶贫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较少出现“精英俘获”现象;就区域异质性而言,精准扶贫政策的重点在中西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效果比对东部地区的影响效果更为显著;就各个维度异质性而言,除了相对贫困维度外,精准扶贫政策对生活质量、教育、健康与就业维度的贫困状况都具有明显的缓解作用。(3)借助中介效应模型发现精准扶贫政策可以通过增加农户信贷获得的方式改善其多维相对贫困状况。(4)农户的其它特征因素对其多维相对贫困也有显著影响。家庭中若有人从事农业生产时,会面临较多的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更容易陷入多维相对贫困状态;家庭的储蓄越多,应对风险的能力越强,更容易摆脱多维相对贫困状态。第四,精准扶贫政策对农户贫困脆弱性影响的实证结果表明:(1)政策能显著降低农户的贫困脆弱性,并且政策具有长期效应;政策补助与农户的贫困脆弱性存在“U型”关系,在拐点到来之前,政策补助会显著降低农户的贫困脆弱性,而在拐点之后,政策补助会增加农户的贫困脆弱性。(2)就异质性而言,政策对中西部地区农户脆弱性的改善程度大于对东部地区的改善程度;政策对贫困户脆弱性的影响效果比对非贫困户脆弱性的影响效果更加明显;政策实施对低均值农户的脆弱性有明显的效果,而对高变动农户的脆弱性影响效果并不显著;政策实施对暂时性贫困农户的脆弱性有明显的效果,而对慢性贫困农户脆弱性影响效果并不明显。(3)借助中介效应模型发现精准扶贫政策可以通过增加农户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方式改善降低其贫困脆弱性。(4)农户的其它特征因素对其贫困脆弱性也有显著影响。户主的年龄越大,户主的婚姻状态是未婚时,贫困脆弱性越高;农户家庭中若有人从事农业生产,农户家庭存款越少,贫困脆弱性越高。相较于已有研究,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包括:(1)基于我国实际情况,较为科学构建了多维相对贫困指标体系,在相对贫困、生活质量、教育等客观指标的基础上引入主观心理感受指标,从而使测算结果和政策效果评估结论与实际更为相符。(2)本研究将多维贫困、相对贫困和贫困脆弱性纳入整合的分析框架,在考察精准扶贫政策的扶贫效果时将单一的绝对收入维度扩展到多维相对角度,从微观角度全面分析政策对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扩充了研究的广度;此外,为了弥补单纯考察精准扶贫政策的短期效果的不足,引入了脆弱性概念,考察了政策的长期减贫效果,增加了研究的深度。(3)使用分组回归、分位数DID等方法从不同角度深入考察了精准扶贫在减缓农户贫困的前提条件与适宜范围。相较于已有研究,所得政策建议在兼容性与整体性上与现实更为契合。
其他文献
可移动永磁磁共振牺牲一定灵敏度,无需冷却液,相比于超导式磁共振具有购置成本低、检测成本低以及维护成本低的优势。此外其可移动的特性将磁共振应用从专门的超导实验室扩展至食品安全、药物检测、石油勘探等应用场景。对于永磁磁共振成像仪和波谱仪,磁场的均匀性直接影响信号的质量,高均匀度磁体研究是系统研发的难点和热点;对于永磁磁共振弛豫计,一个结合场景应用需求,新颖、高效的磁体设计是仪器研发的重点。本文将从磁体
潜在的有毒元素,如重金属,由于其致癌性,已经成为生态系统的潜在威胁。重金属是土壤中重要的污染物之一,其在土壤中的含量、赋存和迁移转化直接影响食品质量与安全,进而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对土壤重金属的固化、稳定和修复是当前土壤污染治理的研究热点。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适宜的材料研发是固化稳定土壤重金属的关键。近年来,生物炭作为一种环保经济且官能团丰富、孔隙结构优良的碳材料,其用于土壤污染修复和质量改善
切割是一个表面简单实质复杂的过程,尤其当切割对象属于纤维类材料时切割问题的复杂程度更高,原因在于切割对象结构组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单纤维通过机械编织形成登山绳、安全索和防护服等机械复合体,纤维的机械复合体失效往往导致生命财产安全问题,因此要求具有较高的抗切割能力;单纤维通过自然生长形成农作物茎秆等植物复合体,我国茎秆产量巨大,作为茎秆清洁化再利用第一步骤的切割或切碎浪费了大量的能源。然而近几十年来
同声传译在源语言说话人表述过程中同步进行翻译,显著改善了跨语种沟通交流的效率。随着通信、互联网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全球化沟通的日益频繁,跨语言沟通交流成为日渐普遍的基本需求。作为最快捷方便的语音翻译方式,同声传译有着广泛的应用。受限于人工同传译员培训困难、工作强度大等问题,人们对于基于计算机的自动同声传译的需求日益明显。因此,面向同声传译的自动语音翻译成为当前机器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面对日益庞大的老龄群体和严峻的老龄化形势,我国现有的养老服务体系正在作出优化升级的一系列实践。在此背景下,重视养老技术的智化转型与智慧技术融入,使现有的传统养老理念、模式和技术运用等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老年群体的自我认知、社会对老年群体的认知、老年群体的产业与社会价值等各方面正在被重新定义和演绎,建立数字创新环境下的新型智慧化养老模式优化方案已成为研究的热点。面对这一问题,本文以微观需求视域下智慧康
哺乳动物的基因组在细胞核内经多层级有序组装,在空间结构上压缩了近一百万倍,形成了染色质高级结构。染色质高级结构的建立和动态变化,对基因的表达调控和细胞命运决定都至关重要。近年来,关于染色质拓扑结构域的研究已有诸多报道,但对不同物种间更保守的A/B区室结构是如何建立和维持的,仍不明确。众所周知,氨基酸序列决定蛋白质的结构,类似地三维基因组结构很可能也受到DNA序列的影响。人类基因组中仅有1%的区域编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袭击了汶川,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文简称汶川地震)作为过去发生的事件,自动生成为历史。伤亡惨重的汶川地震将成为国人永远抹不去的记忆,对于如此重大的创伤性公共事件,建构一个对于这一历史事件的集体记忆,无论是对于遇难者、同时代的个人还是我们的后代和国家都是极为必要的。如何建构这一历史事件的集体记忆?谁来建构?记忆什么?第一章认为,集体记忆在很大程度
本文在搜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浙江美术发展史料基础上,从美术家群体组成与身份变化、新图式的形成与传播两个方面,探讨1949-1956年间,浙江美术家在中央统一的政策和管理之下,如何通过论争、重组和建设,缔造了浙江美术新生态的过程,说明新中国美术图式的改变,是构筑一个符合国家整体动员能力的美术新秩序的历程。文章认为,浙江美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主题是秩序重构。浙江美术新秩序的形成,是以“重构”为中心
近年来高斯图模型被广泛地应用在各个社会和科学领域,来描述变量间的条件独立结构,包括经济学、基因学以及社交网络.一般的高斯图模型主要针对简单的数据,然而在一些特定的应用中,数据具有复杂的结构化信息,例如分组信息,聚类信息,以及时变信息.由于贝叶斯方法能够较好地利用先验信息,本文采用贝叶斯方法来学习具有结构化信息的高斯图模型.相比于传统的采样方法,本文使用EM(expectation maximiza
森林是地表重要的碳汇,通过建立生态系统模型模拟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必不可少的手段。森林结构参数是利用模型模拟的关键因子,例如,有效叶面积指数(Effective leaf area index,LAIe)。基于几何光学模型反演LAIe是遥感反演的主要方法,即利用森林结构参数(LAIe、林分空间分布、树高等)估算林分四分量比例(森林样方中光照树冠、阴影树冠、光照背景和阴影背景部分所占比例),进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