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淋巴瘤是一种相对少见但发病率不断升高的恶性肿瘤,其部分亚型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且预后较差。故而寻找其潜在治疗靶点,研究其相关的抗肿瘤药物,对今后的临床工作意义巨大。近年来研究发现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 TAM细胞)是肿瘤微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肿瘤的发生、进展和转移等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是淋巴瘤的不良预后因素之一。而抗肿瘤药物雷利度胺有望通过免疫调节作用,影响肿瘤微环境中的TAM细胞,进而起到抗肿瘤的作用。研究目的:1.在人源性单个核细胞与淋巴瘤细胞体外共培养的平台上,研究肿瘤微环境中单核细胞与TAM细胞的转化效应,以及由单核细胞转化而来的TAM细胞对淋巴瘤细胞生长的影响。2.在人源性单个核细胞与淋巴瘤细胞体外共培养的平台上,研究雷利度胺对肿瘤微环境中TAM细胞的影响,及其在不同培养条件下对淋巴瘤细胞生长的影响与原因。研究方法:本研究共入选13例淋巴瘤患者、7例健康志愿者,并对其血液标本中单个核细胞进行分选。研究中利用共培养模型对上述人源性单个核细胞与淋巴瘤细胞株HUT-78进行共培养。对各培养组中的淋巴瘤细胞绘制生长曲线,并在细胞培养前后对各组单个核细胞进行流式细胞检测,统计CD14、CD68、CD163等三种信号的表达情况。使用SPSS软件分析对各组研究对象淋巴瘤细胞的生长曲线及CD14、CD68、CD163表型的差异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1.共培养模型中,与患者单个核细胞共培养的淋巴瘤细胞生长情况显著优于单独培养的淋巴瘤细胞(P<0.05);与患者阴选细胞(即单个核细胞中不含单核细胞的其他细胞组分)共培养的淋巴瘤细胞生长情况与单独培养的淋巴瘤细胞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健康志愿者单个核细胞共培养的淋巴瘤细胞生长情况优于或类似于单独培养的淋巴瘤细胞,且表现多样。2.雷利度胺对单独培养的淋巴瘤细胞的生长具有一定抑制作用,但仅有部分生长曲线的统计学分析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共培养模型中,混合培养的淋巴瘤细胞在使用雷利度胺后生长受到明显抑制(P<0.05)。4.共培养模型中,患者单个核细胞中CD68+及CD68+CD163+的细胞比例在混合培养后显著增高(P<0.05);健康志愿者CD68+、CD163+及CD68+CD163+的细胞比例在混合培养后有所下降,且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5.在使用雷利度胺后的共培养模型中,患者单个核细胞中CD68+、CD163+及CD68+CD163+的细胞比例显著减低(P<0.05);而健康志愿者CD68+、CD163+的细胞比例无明显变化(P>0.05),CD68+CD163+的细胞比例虽有所降低,但无显著性意义(P=0.075)。研究结论:1.在淋巴瘤细胞提供的肿瘤微环境中,患者单个核细胞中的单核细胞成分具有向TAM细胞转化的趋势,且对淋巴瘤细胞的生长促进作用与由单核细胞转化而来的TAM细胞相关。2.雷利度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抑制淋巴瘤细胞生长的作用。在共培养条件下,雷利度胺对淋巴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与雷利度胺作用于单核细胞,并抑制TAM细胞的转化相关。3.健康志愿者的单个核细胞与患者的单个核细胞之间可能存在差异,进而可能影响到单核细胞向TAM细胞转化的效应,并造成一系列后续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