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报纸食品安全报道研究——以上海《解放日报》和《新民晚报》为例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er4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继南京冠生园月饼厂回收陈馅制作月饼的行为被中央电视台曝光后,我国媒体掀起了一轮食品安全报道的热潮。到2009年为止,媒体报道的大型食品安全事件已有数十个,这些食品安全报道发挥了风险信息传递、舆论监督等作用,促进了社会进步。另一方面,我国媒体的食品安全报道也存在着种种问题,如过多报道政府救助行为、缺乏人文关怀、缺乏科学知识的解释说明等。因此,进一步研究媒体食品安全报道的方式和理念,指出其不足并提出建议,具有较强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本文选取了上海报纸《解放日报》和《新民晚报》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有关冠生园月饼事件、阜阳奶粉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的报道,旨在考察我国省级报纸食品安全报道方式、理念、新闻价值观的转变历程。研究发现,两份报纸在冠生园月饼事件报道中主要体现出冷漠态度和正面宣传为主的理念;在阜阳奶粉事件报道中,报道趋于透明和开放,并侧重于修复政府形象;在三鹿奶粉事件报道中,报道趋于平衡和客观,在政府形象修复策略弱化的同时开始重视讨论食品安全相关的政策制度,同时报道中人文关怀精神和科学性得到凸显。   本文认为,从冠生园月饼事件报道到三鹿奶粉事件报道,上海报纸食品安全报道经历了“官本位意识”逐步弱化而“受众服务意识”逐渐崛起的转变。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从片面强调宣传性信息走向客观报道,受众的知情权逐步得到满足;报道的地方性眼光不断突破,注重为受众树立全面的风险观念;报道的舆论监督功能逐渐增强,重视从受众角度对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监督;报道逐渐关注受众切身需求,重视实用性信息和人文关怀。而食品安全报道相关的新闻政策制度逐步放开、媒体“受众本位”观念的确立推动了这些转变。   本文亦认为,上海报纸食品安全报道仍然有一些不足之处,可以从重视报道事故本身、提升公共事务讨论职能、提高记者的专业精神、增强报道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进一步凸显人文关怀精神五个方面予以改进。
其他文献
手机电视是继电视、电脑之后的“第三个电视屏幕”。“第三个电视屏幕”超越先前的电视和电脑,并汲取移动通信的优点,是兼具移动性质和交互功能的数字多媒体终端。它的出现使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