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新加坡华人人口最多、经济实力最强、影响力最大的华人会馆,福建会馆的兴学助教有着光辉的历史,其文化教育功能具有华人办学的最一般特征和广泛代表性,无疑是研究新加坡华人教育的最好个案。本文以福建会馆出版的会刊《传灯》为主要资料,结合新加坡华人史、华文教育史、宗乡会馆发展史等相关文献,在新加坡社会变迁与福建会馆文化教育功能之演变的互动中,研究了福建会馆的文化教育史并探讨了福建会馆当代的文化教育新功能及特点。在殖民地时代,由于殖民当局对华校教育采取放任政策,客观上给了福建会馆发挥其文化教育功能以政策环境。由此,福建会馆兴资办学,开展华校教育,文化教育功能随之兴起。二战后,福建会馆又积极复办属校、建新校,恢复华校教育。随着新加坡的自治与独立,新加坡华人的国家认同随之转向,政府开始实行双语教育,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在宏观的社会变迁与微观的教育政策的双重作用下,福建会馆的文化教育功能趋于式微。进入80年代,随着冷战结束与中国的崛起,加之双语教育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新加坡政府开始转向支持华语教育,鼓励多元民族文化,福建会馆因此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为适应新形势,福建会馆在组织结构、人员构成、收入来源等方面进行变革,在文化教育功能上成功实现了新的转型。当代新加坡福建会馆根据会馆与属校关系的变化,及时调整角色定位,在既定政策范围内充分发挥其文化教育功能。为改善办学环境,会馆兴资进行属校建设,包括校园硬件建设与华文师资的软件建设。在华族华语教育方面,会馆通过举办五校小学生华文作文比赛、设立福建会馆文学奖、举办华文学习营、联合宗乡社团举办华文华语比赛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华语教育。在华族文化教育方面,会馆通过设立福建会馆文化艺术奖学金、增加属校传统文化课程、利用文化艺术团开展学习交流、组织浸儒游学活动、举办孔子诞辰日常年颁奖礼、进行节庆教育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华族文化教育。福建会馆当代的文化教育功能对华族语言的延续、华族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意义,扮演着相传薪火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