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伍绮诗是被称为“第二个谭恩美”的80后华裔女作家,她的两部作品《无声告白》与《小小小小的火》一经出版便在美国文坛引起反响,填补了近年来华裔创作在美国文坛的空白。伍绮诗的创作既有对过去华裔创作的继承,也有创新与发展,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代华裔文学发展的新动向。总体观之,伍绮诗的创作浸染着后殖民主义色彩。事实上,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与后殖民主义有着紧密的联系。这样,后殖民主义就成为我们探析华裔文学的新视野。在后殖民主义理论视角之下,华裔群体的身份危机,以及华裔女性所面临的艰难的生存问题,都得到凸显。笔者试图在后殖民主义视域中探析这些问题,阐发伍绮诗创作中所表露的新的抵抗策略。本论文由六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交代了论文的研究意义,介绍伍绮诗并梳理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阐明本研究所使用的理论和方法以及论文的基本架构。第二部分是对本论文所涉及的后殖民主义理论进行简要梳理,主要介绍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与华裔文学的关系,以及后殖民理论的三个代表人物:萨义德、斯皮瓦克、霍米·巴巴。第三部分则是运用萨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对伍绮诗创作中的华裔的身份危机问题进行介绍。伍绮诗创作涉及到三代华裔,他们都面临着严重的身份危机问题。不论华裔如何努力,也无法摆脱身份危机的困境,而这一问题的根源则是“白人中心主义”。第四部分运用斯皮瓦克理论对女性话语进行解析。伍绮诗创作中的女性话语有了新的变化,白人女性视角的加入以及将白人女性群体与华裔女性群体进行对比,有助于人们认清华裔女性处于双重困境的艰难境况,也让华裔女性认识到要争夺话语权必须冲破男权主义与种族主义双重障碍,并要对白人女权主义理论中暗含的东方主义话语保持警惕;第五部分则从巴巴的理论视角透视伍绮诗创作的变化。她跳出了族裔局限,用局外人的视角书写人类共性,在更大范围内引起了人们的共鸣。这是一种新的抵抗策略,反映出新的时代背景下华裔群体的心态与境况变化,这些变化与全球化发展和中国崛起、中美关系变革有着密切联系,也为华裔群体的话语权争夺提供启示。第六部分为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