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美论之“味”,有“滋味”、“趣味”、“全味”、“真味”、“妙味”、“逸味”、“古味”、“淡味”、“禅味”、“怪味”、“美味”、“臭味”、“佳味”、“无味”、“熟味”等等;而作为美感论之“味”则有“辨味”、“体味”、“赏味”、“品味”、“玩味”、“寻味”、“生味”、“吟味”等等。在以“味觉”文化为“美”的国度,以“味”论诗基于中国独特的直觉式、感悟式的思维方式生发出各式各样的“诗味”论,中国诗歌美学也可称为“味感美学”。以“味”论诗的历史十分悠久,从先秦到明清时代的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各个朝代的文论家、诗人都对“诗味”说诗学思想加以充实、丰富。绪论部分对于明前“诗味”说作了大概的交代:先秦老子的“味无味”说,魏晋南北朝钟嵘的“滋味”说,唐朝司空图的“韵味”说,宋朝梅尧臣、苏轼的“平淡有味”说,元朝刘将孙的“趣味”说。第一章为明代“诗味”说,主要从三大流派即复古派、公安派、竟陵派入手,论文的着重点在于理清三大流派代表人物诗学“诗味”说,明代“诗味”说主要选取谢榛“全味”说、公安三袁“趣味”说、钟惺、谭元春“淡味”说来详细阐述;第二章为清代“诗味”说,也是从三大学说写起,王世祯“神韵”说、沈德潜“格调”说、袁枚“性灵”说在“诗味”说方面有着他们独到的观点。第三章即意境与明清“诗味”说。“意境”说奠基于唐代,司空图、皎然、王世祯、王国维等人对“意境”理论的组成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其次划分明、清两个时代,分别详细阐述“意境”理论与明清时期的文论家的“诗味”说之间的联系。第四章主要分为两个板块,第一板块是论述明清“诗味”说与西方接受美学之间的关系。西方以“美”、“美感”代替中国的“诗味”说,在对待“味觉”这一感官文化与读者、作者以文学文本审美三要素之间的关系时,中西方的美学理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第二个板块则是论述“诗味”说对当代文艺创作及批评的启示意义,首先交代、分析了当代的文艺批评理论现状。处于信息化、网络化的大圈子中,文艺批评家在繁华的都市生活中渐渐迷失了方向,他们缺乏重建文艺批评价值的意识和担当,尽管当下的西方美学思想正风靡着中国,但是“诗味”论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辨味”则是重建其文艺作品的审美标准,提升着文本的审美价值,而当代的文学批评家应将批评焦点转向富有“味无味”、“味外味”的审美作品上。结语部分为总结部分,“诗味”论是极具中国特色的诗歌美学理论,历代的文论家丰富了“诗味”论并形成一套成型的“味”论批评范式。古老的中国传统“诗味”论在当代依旧充满着生命力,它与当下的深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文艺批评家、作家进行对话,这也使得文艺批评价值重建的任务又往前提上了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