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择两晋百余年间除诗赋以外的文章为研究对象,对之进行了比较详尽 的考察。 绪论“文体辨析观念的产生与发展”,首先剖析了文体辨析的社会、历史原 因,认为文体辨析的产生与实际政治生活有关,具有很强的现实功利性;文体辨 析也有自身的原因,即它是在文学发展日益成熟之后才走向自觉。文章的日益繁 富,要求文献整理者根据不同的体类对作品进行著录。同时,为了保存与流通的 方便,编撰总集成为时代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和体例对文章进行区分是必要 的,于是辨析文体成为必然。文体辨析观念于先秦时萌芽,经由汉魏两晋的酝酿, 在齐梁时趋于成熟。其间曹丕、陆机、挚虞、任昉、刘勰、萧统等人作出了应有 的贡献。在文体辨析的基础上,文体分类也得到发展,本文略微考察了古今文体 分类的情况,并结合两晋文的实际,将其分为八类,从其间选择了哀祭文、序体 文、论说文进行研究。 第一章“两晋哀祭文研究”,分为四节。第一节“两晋诔文研究”,首先认为 诔文的产生与为死者作谥有关,其施之于大众,则是周代礼乐衰微的产物。其体 制大体如刘勰所云,“传体而颂文,荣始而哀终”。两汉诔文留存作品不多,基本 为四言,傅毅、张衡、蔡邕等人的作品提高了诔文的抒情性。曹植的诔作颇多佳 构,且将诔文的重心转移至抒情上来,有变体之功。两晋诔文作品较多,潘岳之 作,无论就数量还是质量而言,皆允推为魏晋诔文第一名家。此外,陆机、陆云、 左芬、张华等人的诔作也有可观之处。第二节“两晋哀辞研究”,首先认为哀辞 初起时多施于童夭,文体特点是“情主于痛伤,辞穷乎爱惜”。汉魏哀辞多不可 考,唯曹植留存三篇作品,皆极富深情,确立了哀辞的范式。两晋哀辞则首推潘 岳之作。不论代作还是己作,皆“情往会悲,文来引泣”,览之凄然。余者再无 名家。第三节“两晋哀策研究”,首先认为哀策是哀文与策文融会而成的专门用 于帝后的哀祭文体。其施用对象的特殊性,一方面导致了作品寥寥,另一方面对 作者也提出了较高要求,非文章大家无法染指。传世之作虽多阙其名,也不乏亮 点。第四节“两晋吊文、祭文研究”,吊文源于丧礼中的凭吊活动,类似于诗歌 中的咏史诗,重在抒怀。两晋吊文的体式有赋、文、书信等,凭吊对象也有古今 之别,吊古者重在抒怀,吊今者重在叙悲。陆机、陆云、李充等人的作品较有成 就。祭文源于祭祀活动。潘岳、陶渊明的作品为其翘楚。 第二章“两晋序体文研究”,分为三节。第一节“序文的产生与体制”,梳理 了序文产生的脉络和体式的特点。第二节“两晋诗序研究”,首先对汉魏诗序进 行了辨析,以为曹植、曹丕的作品是文人自觉创作诗序的开端。西晋诗序多为四 言,常用于赠答、宴集中,存在骈偶化倾向。内容涉及文学批评、抒情和描摹山 水等。东晋诗序中咏物、宴游的作品增多,依稀有玄学的影响。山水、抒情之作 皆有名篇传世,陶渊明的诗序较多,多为四言,又具情致,为两晋诗序的高峰。 第三节“两晋赋序研究”,首先对汉魏赋序进行了考述。两晋赋序作品繁多,功 能也多样化。主要从文学批评、玄学意味和抒情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考察,对两 晋赋序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 第三章“两晋论说文研究”,分为五节。第一节“论说文的发展与文体风格”, 粗略勾勒了论说文的发展情况,并论证了其“弥纶群言,研精一理”的风格。第 二节“两晋史论研究”,在考察汉魏史论的基础上,对两晋论史之作、传论、历 史人物论等进行了梳理。第三节“两晋理论文研究”主要考察了涉及玄理、佛理<WP=5> 及相互辩难的论文。第四节“两晋政论文研究”主要针对论政的作品。第五节“两 晋杂论研究”,详尽分析了晋人对放荡之俗、贪吝奔竞之风的抨击,并对晋人关 于出处问题的思考略作解析。 本文全面考察了几种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