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全面改革和创新的社会转型攻坚期,互联网的高度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了宽松的社会舆论环境、拓宽了民众意见表达方式,网络舆论更是取代了传统媒介舆论,有着其不可比拟的功能,成为舆论的中流砥柱。虽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是也引发了道德的焦虑、迷茫、冷漠和引起了道德的泛化、绑架、暴力等道德困境。分析和解决网络舆论的道德困境、规范与指引网络舆论的发展、最终化解社会矛盾和社会安稳是本文研究主要内容。随着网络舆论主体的多元化和自发性、客体的多变性和复杂性、载体的智能化和移动化、受体的冲击性和深远性的发展,网络舆论越来越关注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反映民意和表达民情,在社会舆论中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逐渐走上主流化的地位。伴随网络舆论社会影响力的扩大,出现了网络舆论放大社会问题造成道德焦虑和迷茫,网络“围观”折射道德冷漠,道德泛化和凌驾于法律和事实之上的道德审判,网络舆论的道德绑架扭曲道德和网络舆论引发道德暴力的一系列道德困境;多重的原因导致网路舆论的道德困境,比如利益矛盾的延伸,价值的多元化的社会根源因素;利益相关性,价值认同、情感共鸣,主体的道德淡薄,把关人的缺失的主体根源因素;法律的缺失,监管的困难造成的监管机制缺失;网络自身技术性缺陷的因素。如何引导和规范网络舆论?如何建构网络舆论的道德价值?首先要改善民生问题和畅通民意表达,解决社会根源问题,营造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其次定位网络舆论导向的基本价值选择,立足于主体的内在德性,建构网络舆论主体的道德价值;再次,建立网络舆论应对突发机制、强化政务平台,强化网络舆论的法制建设,健全网络舆论的政府相关职责,强化核心价值引导;最后从网络实名制、网络舆论信息过滤和内容的伦理审查,强化网络技术手段,提升伦理意识。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将网络舆论纳入伦理学视域范围内,深化理论研究,同时引导网络舆论,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安定,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