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采用二乙基亚硝氨(DEN)诱导致原发性肝癌大鼠模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麦粒状艾炷,分别在大鼠足三里穴、肝俞穴实施瘢痕灸预处理。观察不同穴位瘢痕灸预处理对原发性肝癌大鼠Wnt信号传导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探讨瘢痕灸对原发性肝癌的作用机制,明确瘢痕灸预防肝癌发生、发展的现代机理,为今后瘢痕灸预防原发性肝癌,控制疾病发展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材料和方法:SPF级Wistar大鼠共48只,雄性,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12只)、模型组(12只)、预处理肝俞组(12只)和预处理足三里组(12只)。在适应性喂养一周后,对预处理肝俞组和预处理足三里组进行瘢痕灸,将艾绒做成一壮为麦粒大小,质量约为0.0005g/壮,12壮/穴,每壮使其燃尽,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不做瘢痕灸处理。治疗结束后,除空白组外,均采用腹腔注射DEN的方法建立大鼠原发性肝癌模型。DEN用量按照每千克体重50mg计算,造模持续14周:1-4周,每周注射2次;5-14周,每周注射1次,注射时间均在上午8:30--10:30。造模结束后,大鼠禁食一天,用10%水合氯醛麻醉,开腹行腹主动脉采血,离心取血清备检,取部分大鼠肝脏组织用无菌EP管保存,液氮浸泡后,-80℃冰箱冷冻,其余肝脏组织采用4%多聚甲醛固定,避光保存。检测大鼠血清中的甲胎蛋白(AFP)、γ-谷胺酰转肽酶(γ-GT)、岩藻糖苷酶(AFU)含量;Rt-PCR法检测肝脏组织Wnt信号通路中Wnt3a、Wnt10b的m RNA表达。HE染色法观察大鼠肝脏组织结构病理形态变化。结果:1 HE染色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预处理肝俞组和预处理足三里组大鼠肝组织肝小梁、肝窦呈无序排列,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深染;与模型组相比,预处理肝俞组和预处理足三里组癌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其中预处理肝俞组效果更为显著。2血清学检验:与空白组对比,模型组、预处理足三里组和预处理肝俞组大鼠血清中AFP、AFU、γ-GT的含量均出现不同程度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预处理足三里组和预处理肝俞组大鼠血清中AFP、AFU、γ-GT含量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预处理足三里组比较,预处理肝俞组AFP、AFU、γ-GT含量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Rt-PCR结果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预处理肝俞组和预处理足三里组大鼠肝组织中Wnt10b、Wnt3a的m RNA表达量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预处理肝俞组和预处理足三里组大鼠Wnt10b、Wnt3a的m RNA表达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预处理肝俞组比较,预处理足三里组相关基因表达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瘢痕灸肝俞穴和足三里穴可以调节Wnt信号通路中Wnt10b、Wnt3a的基因表达水平,有效减少癌细胞的增殖。2瘢痕灸肝俞穴和足三里穴对原发性肝癌均有不同程度的预防作用,但分析比较各指标间的差异,肝俞穴的作用效果要优于足三里穴,因此本研究认为瘢痕灸肝俞穴治疗原发性肝癌具有特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