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蔚县古戏台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形态多样,结构精巧,装饰细腻,是华夏民族的瑰宝。明清时期的蔚县由于经济发达、社会安定而带来的祭祀活动活跃以及以“蔚县秧歌”为主的戏曲艺术繁荣发展等原因,使得古戏台建筑大量兴建,并且在清代后期达到鼎盛,当时曾有“八百村堡,八百戏楼”之说。蔚县古戏台建筑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是作为广大乡村中村民的“精神纽带”而存在的,体现着重要的精神和文化价值。但是,在清末至今的100多年内,由于战争、“文革”、西方文化冲击等各种原因的影响,祭祀文化和戏曲文化逐渐衰落,导致蔚县古戏台建筑急剧减少,由1936年的802座锐减到了如今的200余座。对蔚县古戏台建筑及其再生保护研究迫在眉睫。本文主要针对蔚县古戏台建筑的相关背景、古戏台的建筑本体、中西方遗产建筑再生和保护的发展历程以及相关案例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最后提出了适合于蔚县古戏台建筑的“再生”路径与策略。具体来看,本文首先通过对蔚县的地缘条件、文化生态、该县古戏台发展历史以及现存状况进行了分析,目的在于对蔚县古戏台建筑的再生条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其次对蔚县古戏台的建筑本体进行了研究,包括类型、形制以及装饰这三方面,试图从建筑学的角度认识蔚县古戏台的特殊性,使之后的再生设计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接着对中西方建筑遗产再生保护历程以及相关案例进行研究,理清了国际上对于建筑遗产再生保护研究的发展脉络,对“保护”“再生”等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找到了一些对建筑遗产再生保护的方法,这些研究为蔚县古戏台建筑再生设计路径和方法的提出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经过以上一系列的研究之后,最后提出了针对蔚县古戏台建筑的“再生”策略。蔚县古戏台建筑从古至今的存在和发展,体现了蔚县乡风、节庆、宗教、祭祀等民众的世俗生活与精神追求,造就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现象与地域人文形态。对于其如今岌岌可危的生存状况,我们迫切需要寻找更合适的再生方式对它进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