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以说建议与建议的接受深入到了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投资理财的建议、升学与就业的建议、消费购物的建议等等。然而,有的时候我们发现,即便是我们自己认为很优秀的建议也并不总是那么容易被对方接受,有时我们给出的建议也会被决策者低估甚至拒绝。那么,如何才能使建议更加有效的呢? 近十余年来,建议接受的研究已经成为决策研究领域的新热点。随着研究的不断增多,建议接受理论逐渐发展出较为成熟的研究范式。从以往的建议接受相关研究中我们发现,决策者的决策行为往往是自上而下,以自我的初步判断为中心,并将得到的建议作为对自己的参考材料。Harvey和Fischer(1997)的研究显示,在通常情况下,决策者对建议方案的接受程度常常在20%到30%之间。但是,当决策者对决策任务的相关知识较为缺乏的情况下,即无法由自己过去的经验与相关知识做出适当的初步判断时,他们的建议接受程度是否会有所变化? 本研究首先回顾了前人在建议接受领域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开展医疗纠纷调解中建议接受的模拟实验研究,将建议接受理论引入到实际应用中。根据医患纠纷调解的实际案例设计了医患纠纷调解中建议接受的模拟实验,重点考察了决策者的情绪和性别以及建议者的专业水平对建议接受的影响,有助于从新的更加贴近实际应用的角度分析建议接受的问题。 本研究的所有被试来自两所不同的大学,共有224名被试参加实验,通过对结果的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男性对建议的接受程度显著低于女性,但是对最终决策的满意度上性别变量的主效应并不显著; 2、负性情绪状态下的实验被试对建议的接受程度要显著的低于中性情绪状态下的被试; 3、专家组处理的被试对建议的接受程度要显著高于非专家处理组; 4、诱发情绪类别变量与建议者专业水平变量在对最终决策的信心水平上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1)当建议者为专家时,负性情绪组的被试对最终决策的信心要高于中性情绪组被试的信心;(2)当建议者为非专家时,负性情绪组的被试对最终决策的信心要高于中性情绪状态下被试的信心;(3)当诱发情绪为负性情绪时,专家建议下被试的信心要显著高于非专家建议时被试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