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领域来说,北朝墓志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献价值、地位与意义。对现存数量庞大的北朝墓志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研究,是摆在我们文献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本文力求从文献学入手,对北朝墓志试图进行断代式深入的文献考察与研究。第一,对墓志进行溯源,较为全面地梳理了墓志起始说以及与墓志衍生相关物,着重考察了墓志名与物的演变,而且还涉及到北朝墓志兴盛的社会文化背景与分期、北朝墓志文献研究的成果与问题、北朝墓志文献研究意义、目标及方法等诸多方面。同时,阐述了北朝墓志的形制问题,分北朝墓志的材料与制作、定型与异型、志石等级三个专题进行论述,探讨了北朝墓志形制的形成与意义。第二,条析北朝墓志的出土著录及研究情况,按清代以前、清代、民国时期、建国后四个时段,从墓志出土的地理分布以及著录与研究的重要学者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研究,使之脉络清晰,认识全面。第三,围绕墓志文体、语言特色、墓志文作者、文学观念四个方面,就北朝墓志的文学特性展开论述。墓志文始终独自作为一个特殊文体存在,与其他文体有异。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北朝墓志文具有北朝文代表性,其志文结构初期形式多样,发展至北朝时已趋于规范化、模式化,其结构层次概括起来包括:首题、序、志传、志铭、尾记,由于志传与志铭在墓志文中放置的位置不同,北朝墓志的结构组成形式可以罗列为:“前志传+后志铭”型、“前志传+中间铭+后志传”型、“志传”型、“志铭”型。北朝墓志文使用的是中古时候的语言,在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尤其是文学环境下,既深刻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又显示出墓志文文学语言的魅力。第四,考究了北朝墓志文献的历史价值。运用王国维提倡的二重证据法,将正史文献与地下出土石刻文献相结合,深入挖掘北朝墓志的文献资料,填补现有资料的不足与空白,以便做到无证不史,做到“释古”与“正古”。北朝时期大量的墓志材料多记载确凿的历史事实,就墓志志主而言可分两种情况:一是正史中有传的,但墓志记载的内容更加详实;二是正史中无传的,仅靠志文见其姓名事迹。整理北朝出土墓志的志主关系,更为完备地显现北朝帝王别宗、代姓贵族、汉族官僚的家族谱系。墓志还可以证史之误,墓志与《魏书》或《北史》所载有所不同,将这些互异的记载汇录对比,有助于断定正误。一般说来,墓志早于《魏书》与《北史》,为比较原始的资料,失误的可能性较小,具有以志证史之功,但也并非绝对正确,复杂的情况经考证后方可得出正确结论。第五,北朝墓志包含着众多社会民俗方面的信息,具有相当的社会文化学意义,如墓主年龄所反映的当时人口寿命,墓志尺寸所反映的性别地位差异,丧期习俗所反映的社会规范,婚姻选择所反映的民族融合状况,等等。以所收集到的北朝墓志671方作为统计样本,该样本对应的墓主为691人,其中具有明显男性特征或男性倾向的有494人,具有明显女性特征或女性倾向的有174人,另有性别不明者23人,而年龄不明者为208人。在北朝整个过程中,从抽样调查来看,人口的平均寿命为47岁,其中男性的平均寿命为46岁,女性的平均寿命为50岁,女性的平均寿命略高于男性。这样一种平均寿命状况能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相对是比较低的,也反映出当时生产力水平同样的相对较低,因为大多数人口是不能进入老年时期就夭折了。何况出土墓志的志主生前属于上流社会,其生活水平应该说大多超过当时社会的平均水平的,由此可以推论,当时人口寿命的平均值比目前统计的数值可能还要低一些,这才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实际水平。北朝墓志反映出男女性别地位。通过对男女职官、夫妻、家族墓志外形尺寸进行排列对比后,发现后妃女官墓志外形尺寸比同品级的男性官员低一级;夫妻墓志外形尺寸基本上是夫志大,妻志小、妾志更小:家族墓葬亦遵循此制,均体现了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通过将确切记有卒、葬年月的北朝各个时期的墓志加以汇集统计,也可以看出男性墓主的葬期相较女性墓主为长,北魏时期女性墓主葬期大多在3个月以内,3个月以内葬期的女性墓主占到57.4%;而男性墓主葬期停丧1个月和1个月之内下葬的少,而2个月到8个月之间下葬的数量则为多数。女性墓主停丧时间较长的样本一般也不会超过2年,只有个别案例超长;而男性墓主停丧时间在2年以上者十分普遍,有的甚至可以至6年以上,北魏时期墓主葬期6年以上占总体比值为26.7%;北齐时期为25.4%;东魏时期为22.9%,皆不为少数。从北朝墓志反映出北朝的婚姻状况来看,北朝存在逆缘婚、同姓婚、再婚、门阀婚姻等现象,至于北朝实际结婚年龄,如果仅就墓志中的33位已婚者的结婚年龄来分析,14岁确是北朝女子的基本婚龄,但其整体平均婚龄却已到17岁,故可推测,北朝女子的实际婚龄应在17岁左右,也就是说,北朝女子的一般实际婚龄是要晚于社会规定的适婚年龄。值得注意的是14岁以前的成婚者多是皇室或贵族之家,普通百姓嫁娶年龄则高于14岁适婚线。第六,从文献载体的角度探讨北朝墓志的鉴定与保护,北朝墓志除了以原出土物方式收藏与传播之外,人们又创造出拓片形式予以保存与流传,这既有利于加大对于原出土墓志的传播,又为原出土墓志添加了些许附庸成分。但北朝墓志存在重刻、翻刻、伪刻现象,需要予以必要的辨伪与鉴定,并对珍贵的墓志刻石与拓片予以收藏与保护。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及较为鲜明的特色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全面而综合考察北朝墓志文献,建立起北朝墓志文献研究体系,填补了古典文献领域在北朝墓志方面研究的空缺,以丰富石刻文献学的研究内容。第二、将墓志与史传等文献相结合,对北朝墓志形制,包括选材、制作、定型与异型、志石等级进行系统研究。尤对北朝墓志的发生、演变及定型以及墓志与拓片的鉴定、辨伪、收藏、保护,做出更为细致、切实的探讨。第三、从文学、历史、社会诸方面对北朝墓志进行全面考察,解读蕴藏在北朝墓志中的文化信息,填补北朝文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术研究领域的一些空白。第四、借鉴数理统计方法,对北朝墓志资料进行必要的分门别类的统计分析,开辟墓志计量文献学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