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考古发掘的鄱阳淮王府是明代重要藩王府之一,出土了一批形制考究、釉色精美的铅绿釉建筑琉璃构件,为揭示明代建筑材料工艺技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本课题以淮王府遗址出土的不同类型典型琉璃构件样品为研究对象,借助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热膨胀仪等测试技术,结合文献资料,综合分析和研究了淮王府遗址出土的琉璃构件胎、化妆土和釉的化学组成、显微结构、物相组成及物理性能等方面的信息,初步探讨了淮王府琉璃构件的制备工艺及其部分样品釉面剥落的原因。 研究结果表明淮王府琉璃构件制坯原料采用高铝的粘土类原料,另加入瓷石粗颗粒。化妆土是在制坯原料的基础上添加了一定量的高钾瓷石原料,再经过更加精细的粉碎、淘洗、过筛和除铁钛操作工艺过程。釉料为铅末、马牙石和铜末配比而成。坯的成型方法为:板瓦和筒瓦多采用轮瓦成型方式,勾头和滴水是多采用模具成型方式。施釉工艺为:板瓦、筒瓦这类大构件多采用浇釉的施釉工艺,而勾头和滴水极有可能采用了其他地区相似的浸釉等方法。另外,淮王府琉璃构件均采用二次烧成技术,胎的烧成温度基本在1000℃以上,釉的烧成温度在820-970℃之间,烧成气氛既有还原气氛,也有氧化气氛。通过显微结构发现釉面剥落主要是由于化妆土层太薄,因为一定厚度的化妆土可有效提高坯体表面的平整度、降低表面孔隙率,减少制品烧制过程中釉层向坯体的扩散损失,使得薄釉工艺同样能保证样品釉面平整光亮,且当化妆土厚度在500μm左右釉面最佳。同时,釉层越薄釉内压应力越大、在烧制时组分改变越大,易使坯釉热膨胀系数相接近,使坯釉结合良好。